《預告犯》不只是鄉民的正義
改編自筒井哲也同名漫畫的作品《預告犯》,講述社會勞力者歷經勞資糾紛與各種職場上的徒勞無功之後,積累成一股巨大的不平之氣,最終爆發一場以網路作為舞台的抗爭大戲。
改編自筒井哲也同名漫畫的作品《預告犯》,講述社會勞力者歷經勞資糾紛與各種職場上的徒勞無功之後,積累成一股巨大的不平之氣,最終爆發一場以網路作為舞台的抗爭大戲。本片不僅觸碰時下最新的網路犯罪議題,也對日本當前派遣工的問題作了一番檢視與批判,是新時代衝撞舊有體制的思辨,同時也是左道衝撞正道的思辨。導演中村義洋繼上一部《白雪公主殺人事件》之後,再次挑戰網路世代,呈現屬於這個世代每個人各說各話,卻又能凝聚成一股共同意識的有趣現象。
《預告犯》的主題是對於不公不義的「預言」,輔以「直播」的方式來達到吸引注意(點閱率)的效果。「報紙男」們遮住臉孔,用「匿名」的身分(去個人化而達成群體意識的代表)對那些「剝奪他人自尊心之人」進行懲罰與報復,並漸漸由個人恩怨擴展至群體利益,最終成為新聞頭條的「社會案件」,不管是火燒黑心食品工廠,還是制裁企圖消滅網路匿名,卻又啟動「婉君」的政治人物,這些經過縝密計算的事件曝光後,看見了媒體對於網路煽動民眾仇恨一事加以撻伐,看見了這樣的作為是不被法律與正義所容許的批判聲浪。然而當這些匿名的臉孔慢慢被揭曉之後,才發現這些在網路上逞英雄的人,其實都只是社會裡被壓榨、淘汰的「魯蛇」,他們空有努力向上的心,卻沒有好的運氣,遇上好的職場待遇,甚至只能在一事無成的最後被貼上「不夠努力」的結果論標籤,他們用網路的力量,號召呼喊著被體制壓迫的人們要覺醒,卻終究無法逃脫自身被體制制裁的命運。說到底,《預告犯》呈現的並不是激烈刺激的犯罪遊戲,也不是媒體網路塑造出來的「神」,而是隱匿於螢幕之後、真相之後的深層悲哀,是大鳴大放之後,最長的一陣沉默。
如同導演中村義洋上一部作品《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架構巧思,本片同樣也在電影裡使用大量網路世代的語言,利用直播、彈幕、推特等網路媒材來點綴本片敘事文本之外的世界觀,藉由這些匿名的「大眾」來演繹一種社會氛圍,並同時透過主流媒體來與私媒體進行抗衡與爭辯,而這樣的爭辯也同步運用於兩種在立場上截然不同的正義的衝撞(即警察與私人制裁者),不管在主題還是論述的層次上皆相當多采。另外,《預告犯》也有著與導演前作一般抽絲剝繭的安排,雖在推理氛圍上有些區別,但同樣是以多人(雙線)視角的方式進行敘事,這種有點「共筆」的感覺,無疑又是對於網路的呼應(還不論網路酸民們無關痛癢卻也代表著眾生相的發言)。
雖然《預告犯》是相當典型的日本犯罪懸疑類型電影,但中村義洋接連兩部的處理都沒有將片子走向快節奏的緊湊鋪陳,反而放慢腳步,對每個人物做相當篇幅的描繪,讓觀影者能夠稍微放下追劇情的緊張感,好好認識每個登場的角色,甚至還有在快節奏的追逐戲後安插一段略顯唐突的冷靜告白,這樣的節奏感相當特別,雖不是人人都愛,但卻成功地與同類型的電影做出區別。
《預告犯》就像是一場荒謬怪誕的網路寓言,我們寓言著正義終將實現,可不公不義之事卻不是這麼容易就能扳倒的巨獸。畢竟電影最後呈現的,只是繞了一圈的徒勞無功,如煙火般絢爛一時,激動一時,卻沒有真的改變什麼。但最終,我們仍能相信人心底的良善,相信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自私,那麼,也算是種欣慰吧。
相關文章
- 《預告犯》犯罪動機的推理 (2015/12/23)
- 《預告犯》:這個社會,可否給我們一點希望? (2015/12/15)
- 《預告犯》:無聲的暴力,助長著犯罪 (2015/12/11)
- 《預告犯 Prophecy》弱者的吶喊 (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