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邊界》:道德的灰色地帶
在這道德的灰色地帶,沒有一道圍牆可以將兩方人馬明確地區隔開來,而踩在線上的主角辛苦掙扎、為了越界而頻頻質疑自己。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凱特差點被約會對象勒死的橋段;當她逐漸喪失力氣,亞歷山卓及時出現救她一命 -- 但其實在更早之前導演已用了一個短暫的鏡頭提醒我們,這位「西卡里歐」(職業殺手之意) 一直在近處窺伺。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說到「界線」,不禁令我想起也是最近上映的電影《間諜橋》,其中提及的柏林圍牆就是一道非常特別的界線,硬生生將一座城市一分為二;而線的兩邊呈現出清楚的反差 -- 混亂與秩序、自由與壓迫、死亡與生命。相較之下,《怒火邊界》中的美墨之間雖有一條清楚定義的國界,正與邪、善與惡的界線卻反倒模糊。
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有趣之處 -- 觀眾和女主角凱特一同被扯入一個黑吃黑、程序及常規都無法適用的世界;說實話,我們和她一樣被蒙在鼓裡,正如亞歷山卓所警告的「你的美國耳朵將無法理解這裡的任何事情,但到最後你會懂的」。而當凱特的雙眼逐漸被扳開,迎來的真相卻是越來越黑暗 -- 又是另一個對比 -- 伴隨洞察的黎明,接踵而至的卻是人性的暗夜。
在這道德的灰色地帶,沒有一道圍牆可以將兩方人馬明確地區隔開來,而踩在線上的主角辛苦掙扎、為了越界而頻頻質疑自己。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凱特差點被約會對象勒死的橋段;當她逐漸喪失力氣,亞歷山卓及時出現救她一命 -- 但其實在更早之前導演已用了一個短暫的鏡頭提醒我們,這位「西卡里歐」(職業殺手之意) 一直在近處窺伺。
這一事件說明什麼?它讓我們驚覺主角不僅心智上遊走在道德邊緣,就連形體上也早已與這場戰爭密不可分。也因此,片尾亞歷山卓一聲不響地出現在凱特房內、拿槍逼著她簽字時,我們就再也不會意外了;因為從加入的那一刻起,她便已無法全身而退。
不過,亞歷山卓這個角色倒是頗讓人意外。相較於喜歡「過度反應」的麥特,亞歷山卓可說是「缺乏反應」。電影到了尾聲,我們發現這個角色費盡心思要找到毒梟的頭頭原來是為了報復,但班尼西歐‧狄奧‧托羅 (註 1) 所詮釋出的樣貌卻怎麼看也不像是要復仇 -- 即使殺妻屠女的仇家就在眼前,他還是保持一貫的冷靜、不流露一絲感情。而片中不斷強調「哪裡需要他,他就去哪裡」,更讓他與艾蜜莉‧布朗 (註 2) 所飾演的凱特形成強烈對比;他在片尾對凱特說的話也應驗這點:「建議你搬到小鎮上去,那裡他們還遵守法律」。
然而,即便班尼西歐演活了亞歷山卓的冷血無情,導演卻也有意識地讓他展現出人性 -- 比如他和凱特初次見面時睡夢中的顫抖、以及當他對凱特說「你讓我想起一個很特別的人」時的神情 (相較之下,過往同僚對他說的那句「我不知道鬼也會口渴」就顯得有些多餘);這些都增添了角色的神秘、令人不由自主的被這位低調殺手吸引。他的暴力也很特別,不張揚、卻顯得十分親密 -- 他要折磨一個人時,光是將全身重量壓到對方身上就足以使其恐懼;而他使人屈從的手段,竟包括沾濕手指直直伸入階下囚的耳裡。
這類巧思使得《怒火邊界》獨樹一格,而導演對鏡頭語言的掌握能力更是錦上添花 -- 在衝突即將到來的時刻,不斷拍攝移動的車輛、荒蕪的地景,搭配暗地裡醞釀懸疑的配樂,呈現出的風格就和「西卡里歐」這個角色一樣,收斂而不張狂、壓抑且不外顯。同時緝毒隊伍選在晨昏交替之際行動,鏡頭在日夜轉換的襯托下拍攝出人物輪廓及令人難以忽視的長長地平線,也是不言而喻地重新點出「界線」這一主題。
到最後,凱特還是跨不過心中那條界線,只能眼睜睜看著亞歷山卓逐漸走遠;而這到底是好是壞,是讓她更接近心中的正義、抑或是使她背離初衷?導演並未為觀眾解答,卻拋出了沉重的人性難題,直搗觀眾心中的道德底線。
個人評分:7 (推薦)
相關文章
- 《怒火邊界》混沌戰場沒有黑白,復仇之火可以燎原 (2016/02/02)
- 《怒火邊界》玩弄觀眾的道德尺度 (2016/01/21)
- 《怒火邊界》這是我們面對的殘酷現實 (2016/01/06)
- 《怒火邊界》政治正確PK以暴制暴 (2015/11/12)
- 《怒火邊界》:這裡沒有童話故事 只有最暴力的城市 (2015/11/05)
- 《怒火邊界》:野狼國度 (2015/11/04)
- 《怒火邊界》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 (2015/11/02)
- 《怒火邊界》正義的黑暗面 (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