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前浪急退,後浪湧現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它的格局或許沒能超越導演的《黑暗騎士》或《全面啟動》,但它有著完美且動人的結局,觀眾們一邊目送著蝙蝠俠走入歷史,一邊期待著另一個新章節的展開;這份心情,也是影迷對諾蘭導演最大的期許吧。

我沒有大愛《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該怎麼說呢,這部電影什麼都對,導演對、劇情對、演員對、攝影對、視效對、技術面對對對;但....我的情緒不對。
由於網路上有人大聲疾呼不要破電影的梗,所以還未觀賞《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朋友們請斟酌閱讀本文。
我欣賞《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劇本跑法。

「選擇」是諾蘭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系列重要母題;貓女為了自由,選擇出賣他人、Miranda為了復仇,選擇犧牲無辜市民,利己大於利他,自然被歸類為反派角色;相反地,蝙蝠俠為了拯救他人,連命都可以不要,或者年輕探員John為了正義,選擇挺身對抗強權,自可歸類為正面角色;然而諾蘭導演不愛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劇中每個角色都不只有單一面向,亦正亦邪(就看天秤傾向哪邊多些),更易於喚起觀眾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感。
「重生與選擇」的意象不僅出現在角色身上,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呈現。
記得大塊頭班恩何時對高譚市展開攻擊嗎?即是足球場上一名兒童(純真)唱完美國國歌後,高譚市頓時陷入大規模恐怖攻擊;這一幕畫面是《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最最震撼我的一刻,那是美國精神崩毀的象徵,純真既死,緊接而來的便是不見天日的黑暗(這場戲令我想起911事件,不過後911的年代,煙硝中的紐約街頭畫面總容易叫人做如是聯想);而黑暗之後的努力與不懈與掙扎與抗爭,直到最後高譚市重獲自由,便有「重生、二次機會」的意義(與主角的心路歷程有了呼應);然後呢?既已走過最黑暗的日子(現實生活的911事件/電影中的恐怖攻擊),接著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利他或利己?姑息或挺身面對不義?
「選擇」要成為怎樣的人,界定了人們對你/妳的看法;也界定了你/妳對自己的看法。

蝙蝠俠和貓女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結局聽來很童話、很芭樂,卻很必要。
我以為Bruce Wayne(富人)和貓女(窮人)跨越階級的結合,正是學生(蝙蝠俠)傳承老師(忍者大師)未完成遺志的延伸(忍者大師年輕時曾因階級差異而未能與心愛女子相守);若再補上John(羅賓)這名角色,橫跨三個不同世代的師生版圖便在銀幕上推展開來;不覺得這樣的師徒關係與愛恨情仇,很像《星際大戰》的尤達大師、黑武士、肯諾比、天行者路克的變型翻版嗎?
再者,有沒有人覺得這一集的Bruce Wayne心境跟席維斯史特龍的《洛基》和米基洛克的《力挽狂瀾》很近似呢?這幾部影片的主角們都為完滿內心的信仰(拳擊/摔角/正義),即便青春、體力不再,也要放手一博,旁人或不明白他們為何如此拼命,但他們清楚知道,若不衝這一次,只怕會後悔一輩子。
可惜的是,《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頭一個半小時看得我既激動又興奮,後一個小時則情緒逐漸冷卻了下來。

小丑和班恩雖是兩種性格的極端(一個擅猜疑與玩弄人心;一個重力量與嚴謹的軍事化管理),最後卻不約而同地玩弄心理遊戲,試煉著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問題;只是在這場高潮戲後,小丑的恐怖不見了、班恩的恐怖也不見了,意圖一旦被攤在陽光下,難以捉摸的不安感受便消失無蹤。
小丑玩弄心裡遊戲好歹近影片尾聲,《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卻非如此。班恩意圖揭露後,諾蘭導演花了非常長的篇幅描述Bruce Wayne如何在地牢中重新打造自己的體力與精神力、同時對比探員John的崛起與陷入混亂的高譚市狀態云云,這一大段戲雖有存在的必要性(巧妙地讓《蝙蝠俠》三部曲有所連結),但過於拖拉與冗長的節奏卻把前半場好不容易堆疊/經營起來的激昂情緒給消磨殆盡。
因此,當Bruce Wayne終於逃出地牢時,我內心平靜;當他和貓女會合、聯合警察們對抗班恩和Miranda的部隊,我內心也只有小小的水波蕩漾(註);就連Miranda揭露自己是忍者大師的女兒一刻,我也沒有:「喔,她才是壞人!!!」的訝異感受,而是:「喔,她是壞人。」的淡然與接受,感覺就像看了龐德電影般,如果片中有太多美麗的女人,其中一個一定是壞人.....。
儘管《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未能超越《蝙蝠俠:黑暗騎士》成績,但這仍是一部水準上的娛樂大作。
我喜歡本片蝙蝠俠和貓女的每一段互動,只要有他們兩人對手戲,銀幕火花都會四射開來,幽默(蝙蝠俠在貓女突然離去時,說了一句:「原來是這樣的感覺啊。」讓我哈哈笑了出來)、性感、挑逗又張力十足;如果日後這兩人合拍愛情喜劇,我一定進戲院捧場!

而《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一片最大的亮點,莫過於新一代貓女Anne Hathaway!
身材姣好、手法俐落、性格獨立又能伸能縮,懂著保護自己也懂著為信仰挺身,我尤其喜歡Anne Hathaway瞬間變臉的功夫,一會性感、一會柔弱、一會強悍,表情多樣又複雜,難捉摸也難掌控,不虧是九命怪貓!
話說,貓女陷入險境時,蝙蝠俠搭著蝙蝠車拯救佳人,貓女上車後對蝙蝠俠說:「我娘說不可以坐陌生男人的車。」,蝙蝠俠說:「我這台不是車!」,說完,蝙蝠車轟隆飛天揚長而去。
哎喲,超級英雄都好愛用「飛天」這招把妹兼耍帥喔,蜘蛛人彼得帕克擁著小女友晃蕩在紐約半空、超人帶著露意絲蓮恩飛上青天、雷神索爾恢復神力後,也一把捉住科學家女友來段小飛行....,飛天乍看很浪漫,只是如此飛上一段,女生的頭髮和臉上的妝應該會被風吹的亂七八糟吧?(貓女好歹待在車內,所以影響不大,哈)
要否推薦《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給大家呢?嗯,若您文章一路讀到這邊,我猜您大概已經看過電影了吧;若沒有,那《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在此推薦囉,它的格局或許沒能超越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黑暗騎士》或《全面啟動》,但它有著完美且動人的結局,觀眾們一邊目送著蝙蝠俠走入歷史(前人傳奇已經建立完成),一邊期待著另一個新章節的展開(新的傳奇就要開始);這份心情,也是影迷對諾蘭導演最大的期許吧。(《蝙蝠俠》系列結束了,接下來呢?)
(註)
在《黑暗騎士》中,小丑的人性試煉遊戲尚有群眾做出「犧牲自我」的決定,讓蝙蝠俠的犧牲與付出有所意義(人性本善);可到了《黑暗騎士:黎明昇起》,階級問題沒能獲得解決(貧富落差極大招來民怨)、城市被解放後,也不見底層群眾挺身反抗;片末的街頭混戰,更只有忠於職守的警察們敢於跟班恩部隊正面交鋒.....,不禁覺得Bruce Wayne的犧牲和付出很傻氣,以為可以改變什麼,結果很可能只是白忙一場;自私的人還是自私、膽怯的人還是膽怯;以為救了一個城市,其實只是拖延它的衰敗與滅亡。
然而,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因為他們總全心相信著良善、相信著人的可以被救贖吧。
作者:hatsocks
【香功堂-3618!!】
本期焦點-【v.0354】 2012/07/26
其他新鮮事兒

《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不停地冒險 (7/26)

《逆光飛翔》逆境‧循心‧好光景 (7/26)

《蜘蛛人:驚奇再起》非典型超級英雄片 (7/26)

黑暗騎士:黎明與暴民 (7/26)

《雙面誘惑》演員必修必看的電影 (7/26)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英雄不再,諾蘭的理性感性與挑釁 (7/26)

電影最前線:最樸素的夢 (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