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黑暗騎士:黎明與暴民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是今年夏天真正有料的好萊塢電影,從快火轉溫火再轉大火的烹調歷程,若能更精練一點,或許就更好看了。

少了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2008年執導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或許少了五分光彩,但依然有傲人的氣氛節奏,讓人看了提心吊膽,全神貫注;諾蘭在2012年執導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也以湯姆.哈迪(Tom Hardy)飾演的恐怖份子班恩做為故事核心,特別是他在身上摻雜了911事件症候群、茉莉花革命與佔領華爾街等時事浪潮的反芻元素,呈現了好萊塢商業電影極少見的,臧否時事的史詩視野,然而從一開場空中毀機戲的乾淨俐落,到後來佔領高譚市的拖泥帶水,諾蘭很可惜未能在節奏掌控上更勝層樓,造型設計也欠缺新視野。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前六鐘戲帶有全新震撼的傲人能量,從CIA情報員的空中拷問囚犯,逆轉成恐怖份子空中劫機,又以身殉機以遮人耳目的行動,搭配空中飛索,又讓飛機斷翼折翅的特技場面,宛如少了安全護網的太陽馬戲團在空中演出驚奇秀,從發想到執行,光是這幕序曲就夠讓人歎為觀止了,如果全片一直保持這種思慮周密,佈局周到,又一氣呵成的節奏,肯定能夠超越《黑暗騎士》。



震撼從班恩身上展開,岔路也從他身上迷航。


首先是造型,班恩因為身陷天牢,臉部遭同囚所害,都靠面罩調整呼吸,光是這個面罩造型,就陷進了《星際大戰》Darth Verda框架之中,同樣亦是重覆了《沈默的羔羊》中,會吃人的漢尼拔博士,靠著束口的口罩散發出來的恐怖感覺,也有些像《終極戰士》的外星戰獸的進化模樣,總之,視覺上少了大反派的原創造型優勢;加上他的光頭,以及類似《神鬼戰士》(Gladiator)的束身戰服,傳達的是「蠻力過人」的蠻夫印象,少了讓人不寒而慄的陰森寒意,以至於電影雖然演出了橋斷樓塌,處處烽火,甚至整座球場坍陷的奇觀(有如911事件,WTC大樓坍塌的廢墟重現),但是功勞全歸導演的視覺經營,無法連結到角色的魔力之上。

其次則是諾蘭很想擴大好萊塢只重特效,內容貧血的商業格局,於是他加進了法國大革命的人民暴動元素。他的企圖不俗,可惜執行上卻拿捏失準了。

班恩佔領城市的主要行動就是攻破監獄(一如法國大革命從攻破巴士底監獄做為行動號角一般),解放了那些因為城邦峻罰而坐牢的人犯,甚至還組成了人民法院公審富豪與官員,班恩雖然始終站在旁聽席上,但是他的意志依舊主宰著這場號稱貧民當家的新革命,諾蘭不但質疑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治腐敗,揶揄了財團董事會私相授受的權力勾結,讓他的人民革命取得了類似「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貧富重新分配主張,甚至演出了有如《齊瓦哥醫生》的「共產」革命......但在這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抗中,諾蘭其實找不到真正的革命著力點,他只是拼貼了曾經出現過的新聞畫面,以華麗熱鬧的行動劇填充了一般好萊塢電影不曾有過的正義噱頭,卻完全無法解釋,既然班恩以文明的毀滅為職志,他又何需採取隔河分治的圍城戰略?庶民當家的人民革命理念,最終只像是一場暴民政治的鬧劇,沒有遠景,甚至嘁不出動人口號,也無法號召更多的響應人潮。

更不合理的是行動一拖就是好幾十天,他究竟在等待什麼?電影無力交代他的等待動機與祈願目標,反而是透過這場消耗戰,讓已經被打趴的蝙蝠俠得能在天牢中找回奮鬥的意志與體能,東山再起;甚至受困隧道的警察重見天日後,得能繼續以正義天使之姿,成為敢於冒死反抗暴徒的人母保姆(那是向911死難警消致敬嗎?),偏偏矛盾的是,班恩的中子彈威脅,竟然能讓美軍寧願對自己人開火,也不肯援救孩童人質......混亂的訊息就像蝙蝠俠與班恩的決戰,竟然淪落成為一場街頭混戰,少了英雄對決的神采。


班恩有佔領城市的謀略與能量(當然,結局告訴我們幕後另有高人黑手),終究只能像攻像北京的闖王李自成,他的造型讓人無法接近,他的挫敗無法讓人同情,反而給人有勇無謀的歎息,連帶地,那場人民革命的理念也就成了笑話一則,諾蘭雖然高舉了社會革命的正義大旗,最終還是委婉表達了他對人民革命不以為然的態度。

就商業電影的視聽震撼而言,《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依舊在視野格局上,讓人耳目一新,動作場景的調度和安排,頗有可觀,若非革命主題龐大到全然失控,《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其實有著讓人重新思索年度大事的豐沛能量,諾蘭的強棒揮擊,受限於咫尺之遙,終究只是被接殺的高飛球,不是改變賽局的全壘打。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354】 201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