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家:家常好菜
家常菜太過尋常,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卻最能考驗名廚火候。把一道一般人懶得看上兩眼的家常菜炒得熱香四溢,讓人口齒生津,坦白說,才是真本事。
用鏡子來形容電影的「寫實」成績,正面肯定多過迂迴嘲諷,關鍵在於許多電影都追求真實「重現」,能夠逼近「鏡子」般的「反射」功能,已屬不易,差別在於戲劇精髓的拿捏,因為徜若只是反應日常生活,就難免像登錄流水賬,越是鉅細靡遺,就越呆板乏味。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自編自導的《爸媽不在家》(Ilo Ilo)就像是新加坡一般中產家庭的日常寫照,大人總是家事業家庭兩頭燒,小孩則在自己的世界裡呼喚親情和自由,楊雁雁飾演的媽媽受不了公司學校兩邊跑的壓力,決心請一位菲勞Teresa(由Angeli Bayani飾演)來家照顧兒子家樂(由許家樂飾演),經歷了先是兒子抗拒,既而歸心依順,差點讓母親擔心地位中落。
陳哲藝的第一個寫實切入點為,讓大人「煩」,讓小孩「悶」,外勞使命則是讓大家都「不適應」,前兩點像是穿衣鏡前映照的人生百態,後者則是拿起放大鏡檢視人心奧妙的工程。
從「煩」到「悶」及「不適應」,坦白說都是家庭電影屢見不鮮的老梗,也都是居家照鏡不時可見的生活場景,陳哲藝的剪裁卻不是隨意取樣,而是另有洞見。
成人的「煩」映照的是1997年金融風暴來臨前的新加坡:陳天文飾演的爸爸才會業務越做越挫敗,股票全都慘賠,菸越抽越兇,最後連汽車都得壓成廢鐵;媽媽最得力的工作竟然是陪著老闆資遣員工,看著情緒地雷一顆顆引爆...此起彼落的外在壓力,讓哀樂中年的時代氛圍,有了精準時間座標。
小孩的「悶」則是空間座標。家樂在學校無可避免有著同學霸凌的困擾,但更多的卻是公然體罰的教育制度,穿插用「樂透」明牌就可以「賄賂」老師的教育隙縫,再加上福建話、普通話和新加坡式英語的混合腔,一個鬧烘烘卻亂中有序的新加坡社會雛型已然浮現。
「煩」與「悶」的生命交集,則是替全片帶來了更強猛的滾動能源。在理性的出口上,就是找到外勞Teresa來分勞,藉此帶出「外來者」的刺激與啟示;在感性的出口,一方面是家樂全神貫注的遊戲機被老爸給拋出門外去了,另一方面則是媽媽花錢買了勵志講座教材,渾然不覺自己受騙了...所有的細節,不管愁或悲,都是尋常可見的點滴,既寫實,又有戲劇密度,撞入眼簾,也就格外酣暢了。
外勞Teresa的現身改變了電影的節奏,從母親初進門就要沒收護照(怕人跑了),又叮嚀著別利用家中電話打長途回老家,然後硬從家樂床鋪下拉出床墊,就近在兒子房間中打地鋪(事先沒照會兒子,當下又未考慮Teresa,乍看似有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氣味,卻也精準完成了勢利資方剝奪勞工的嘴臉雕刻);然後是爸爸晨起會只穿著一條內褲就跑來跑去(多寫實啊!);家樂使性子,挖陷阱刁難Teresa,最好卻撞了車;媽媽送了不要的衣服給Teresa,過沒幾天卻又嫌Teresa身上衣服好生眼熟......點點滴滴的家常瑣事,不大不小的漣漪迴波,卻都是人生素描不可或缺的一片片拼圖,陳哲藝展現的是他對生活細節的觀察細膩,堆砌到最後,涓涓細流,終成江河。
關鍵點在於Teresa改善了她與家樂的關係,人際關係只要有了對比,好戲就得著韻味了。
Teresa有委屈自己的全力配合,亦有鍥而不捨地使命必達,更有著揮灑自如的生命幽默(幫扭捏的家樂洗澡時,消遣他說我看過更大的),甚至還能抽空去賺外快......勤快與智慧,讓一向只顧自己的家樂都願意分享食物,或黏著說話,或爭著合照,甚至陪著去解決學校糾紛時都成了水到渠城的結果,陳哲藝此時最高明的筆觸是讓「管家」的磁吸魅力逐步膨大,讓「看在眼裡」,心知肚明的媽媽起了「母權旁落」的焦慮,偏偏懷胎多月的媽媽,第二胎又臨盆在即,心有餘,力不足,卻又不能不悍然表態的微妙心情,俱是人情好戲。
至於,楊燕燕真的懷孕,每天挺著大肚子的模樣,甚至最後產房產子,坦白說,都是老天成全陳哲藝的恩賜了,因為演員真的懷孕,真的臨盆,都是千金難買的真實機緣,天意人和,電影就更添立體感了。
《爸媽不在家》有如一張張生活浮世繪串成的走馬燈,陳哲藝不講大道理,亦不玩技法,從頭到尾只像是在炒一盤紅燒豆腐或著蘿蔔炒蛋的家常菜,但他一點都不馬虎,刀工細膩,配料齊全,細火慢炒,味香四溢,舌尖輕沾,甘香四溢。一味尋常家菜,能如此開人脾胃,簡單來說,就是妙手庖廚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