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電影與真實之間,船員觀點


在《怒海劫》中,成了大家眼中的英雄──菲利普船長是否真如電影述敘船睿智、勇敢呢?



許多電影,都會寫上「根據事實改編」(based on the true story),也有的寫「受真實故事啟發」(inspired by a true story),二者依字眼上的不同,多少可以知道,前者是略有更動,後者,可能發展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但不論前者或後者,電影就是電影,為了戲劇效果,事實的發展,就可能跟電影中的發展不盡相同。就像我們知道的,《永不妥協》的很多受害者,還未拿到補償金,搞到最後,他們也和律師和電影中的女主角鬧得很不愉快;大衛芬奇導的《索命黃道帶》(Zodiac)改編自改編自真實事件簿《Zodiac》與《Zodiac Unmasked》,但它始終是懸案,電影中很多細節是導演研究推敲出來的。

那麼在《怒海劫》中,成了大家眼中的英雄──菲利普船長是否真如電影述敘船睿智、勇敢呢?

就事件本身,其實與電影中的情節幾乎相去不遠,只是消防演習,變為海盜演習,而事實是,船員在上船前,在工會安排下,受過反海盜訓練,並在前一天在船上操練如何使用小型武器、基本的反恐、安全和急救訓練等相關課程,包括碰到海盜時,要關閉船上所有的燈、關閉引肇等等,然後等待救援,一如電影中陳述的。

船員對電影最大的意見反而是針對船長與海盜的對應,像是菲利普船長並沒有像湯姆漢克斯演的那樣勇敢,敢挺著膽向海盜嗆:「要開槍,那就朝著我來!」

而那些海盜成員,非常的年輕,四名海盜年紀都在17到19歲,不過我們對於深膚色人種的年齡無法判斷,電影中的海盜看來是很年輕沒錯,只是沒有查資料之前,怎麼也想不到,哇~高中生啊,就出來耍狠做這檔子事!?



蒐查資料時,被一行字吸引「在船員看來,船長的行為過於魯莽」。回憶電影中的劇情,嗯,確實安排了一段船員與船長的衝突點,當時有船員表示,他們是海員,不是海軍,是來賺錢,不是來賣命的,難道就不能繞道而行嗎?

當下,心中想的是,可能船長顧慮到交貨期,準時抵達成了他心中的第目要務;不過,海運上都有不可抗力的除外條款,天氣、戰爭、海盜行為等都包括在內,其實在那當下,船長是可以選擇改變航道的。

船員們還說,是輪機長自行帶著14名船員進入「保安室」,他們後來還成功挾持攫獲海盜頭子欲換回船長,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其實這些都與電影情節相去不遠,但從國外報導中又看到船員告船公司,控訴船公司安排讓他們航行在這危險的海域中,置他們的生命於危險中。



其中最關鍵點是,阿拉巴馬號離索馬利亞海岸太近,當時已經發生多起索馬利亞海盜事件,官方警告航經這個海域的船隻,必須與索馬利亞海岸維持600哩的安全距離,船員說他們的距離才不過200多哩,船長說至少有300哩,但不論如何,在第一次與海盜交手後,聰明的話,就該改變航道,遠離危險。

而這起事件,是美國籍船自19世紀以來,首度遭海盜挾持,而在阿拉巴號遭挾持的那一週內,阿拉巴馬號是索馬利亞海盜挾持的第六艘船。

根據報導,救生艇上有足夠的水和食物,沒有電影中的淒慘,只是小艇內並沒有廁所和通風設備,與電影中的情景一模一樣。這艘重五噸、玻璃纖維製的救生艇,後來Maersk捐給美國海軍博物館,在海洋科學博物館中「真實海盜」主題館展示。電影根據這艘救生艇內部陳設,打造一模一樣的內部空間。



這部以菲利普船長回憶錄改編的電影,菲利普船長本人卻說,他不喜歡他的名字在裡面,寧願他們換一個名字拍電影。

姑且不論真實度的百分比有多少,電影要有感染力,要能激勵人心,英雄是必須存在的戲劇手法,一如船員說,劇組跟他們說可能會有稍許更動,但電影不是官司啊,他以釋懷的口吻說,「這是一部好電影,娛樂性十足!」

重點是,看到在海盜事件中的恐懼,船長應變的智慧,菲利普船長本人期待的是,大家透過電影,能更重視海運航行的安全,也希望海盜事件別再上演。

菲利普船長受訪最後時幽了大家一默,「片子一開始,」他說,「大家都笑了,我們那裡沒有四線道的高速公路。」

不過是場戲罷了。


(參考資料:WIKI、NEW YORK POST、THE HUFFINGTON POST)

作者:資料整理/蘇士尹

本期焦點-【v.421】 20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