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期現象:西遊降魔
五年磨一劍,周星馳的新作《西遊:降魔篇》有他固定的簽名式,足以吸引舊雨新知,但就創新而言,周星馳其實來到了創作上的高原期。

人體內的雌雄激素分泌一旦起了變化,意味著更年期的來到;創作到了某種階段,力道變緩,新意無多,呈現原地踏步的水平狀態,這段瓶頸通稱就稱之為高原期。
2012到2013年的電影世界,這種高原期現象相當普遍,知名創作者持續有新作出手,水準其實不差,只是偏多重複,星光依舊在,只是亮度弱了。簡單來講就是工匠多了,藝匠少了,集體的創作貧血,讓電影的節氣來到了肅殺的霜降。

從《長江七號》到《西遊:降魔篇》,五年時間過去了,周星馳找了一個他熟悉的「西遊記」題材想再衍生傳奇,其實是四平八穩的取巧小徑,因為熟悉,所以失手率低,勝卷在握;駕輕就熟難免重複,所以難有新意,瓶雖新,酒卻舊,喝過就喝過嘍,就算齒頰依舊留芳,偏偏少了驚豔喜樂。
《西遊:降魔篇》的困境,無非就是東施效顰及舊作描紅。前者是拼貼精神的再現,後者則是對影迷的複習考。

「西遊記」的高家莊原本是豬八戒強要娶親的受災戶,《西遊:降魔篇》中的高家莊則成了吃人餐聽,「豬中藏人」紅火慢烤,才得鮮美潤汁的美術奇觀,雖然不脫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概念,但是至少把粵菜的「烤乳豬」做了全新演繹,只可惜情傷的豬八戒究竟與貪食喪命的主題有何關連?周星馳已無暇多問,甚至連豬怪的野林現身,似乎都在喚醒觀眾有關《魔法公主》的豬怪記憶了。

《西遊:降魔篇》對五指山的描述其實滿有創意,臥佛(亦可以說是觀音山的變奏曲)的概念顛覆了世人對長度與高度的概念,只不過,鎮山石佛最後要出面迎戰孫悟空時,形體則極巨大壯觀,只不過概念與《大魔域》(The NeverEnding Story)中的Rock Eater有著三分近似,威力卻大而無當,沒兩三下就被孫悟空給毀了,鎮山的鎮不住,矛盾的情節設計,也使得特效有如煙火燦閃,亮過就被人給遺忘了。
至於周星馳偏愛的天殘腳,也來趕集參加驅魔,基本上只是一場噓寒問暖的周星馳同學會,一如空虛公子與四位老婢女的掰扯對話,就當做是周星馳的簽名式吧,即使《西遊:降魔篇》只是他原地踏步的高原期作品,基本的娛樂功能還是足夠的。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0383】 2013/02/21
其他新鮮事兒

《悲慘世界》激昂的時代 (2/21)

《終極警探:跨國救援》衰神變瘟神 (2/21)

《悲慘世界》演得真的很棒,但也真的得要喜歡音樂劇才行 (2/21)

奧斯卡睽違31年 《派特的幸福劇本》演員獎入圍大滿貫 (2/21)

丹佐華盛頓角逐影帝 《機密真相》再創演藝巔峰 (2/21)

《大尾鱸鰻》幕前豬哥亮、幕後大姐大 (2/21)

《終極警探:跨國救援》中年大叔發威 (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