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有你/妳相伴,冠軍之路不設限


印度天王阿米爾罕回來啦!在親情感人、熱血勵志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多少感動多少淚就這麼為父女情傾洩而出,他們因彼此支持的夢想而前進,牽動懷抱夢想的印度女孩們,帶領人們突破框架,踏上屬於自己的冠軍之路!本文提供觀前、觀後和三大吸引力的觀點,與您一同熱血、感動。

印度天王阿米爾罕回來啦!曾以《三個傻瓜》(2009)轟動全球,《來自星星的傻瓜》(2014)驚動萬教,2017年推出親情感人、熱血勵志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不只票房持續飆升,不分國內外都有相當好的評價(權威影評網站IMDb 8.9分,爛番茄指數83%)。

這回阿米爾罕將搞笑的棒子交給片中的姪子亞普夏帝庫拉納,以眼神和肢體語言散發出濃濃的嚴父慈愛,多少感動多少淚就這麼為父女情傾洩而出。這對冠軍女兒姊妹花對摔跤從一無所知、抗拒,到將其打從心底視為目標,與父親一同踏上冠軍之路。那條路曾是為完成父親心願的羈絆,亦是為國爭光的榮耀,更是在「男尊女卑」風氣仍盛的印度,為女性開創更多自主可能的希望。

觀前你可能想知道……

如果不想被爆雷而影響與其初次相遇的悸動,卻又喜歡觀前對電影有更多了解,以便觀影時輕鬆進入狀況,那麼以下三件事可能是你想知道的:

1. 真人真事改編

阿米爾罕飾演的嚴父原型是傳奇摔跤手瑪哈維亞(Mahavir Singh Phogat),他曾帶著女兒上阿米爾罕主持的電視節目【真相訪談】(Satyamev Jayate),間接使他兩個冠軍女兒吉塔(Geeta Phogat)、芭比塔(Babita Kumari Phogat)的故事誕生大銀幕。


由左到右:父親瑪哈維亞、妹妹芭比塔、姊姊吉塔

2. 演員也是來真的

雖然阿米爾罕和本尊明顯不像,但他相當敬業地為了詮釋發福爸爸而增胖到97公斤,體脂率高達37%,連帶影響他的行動和呼吸方式,尤其教導女兒摔跤的橋段更為吃力,這一切都是為了呈現真實感。然而,胖完片中80%的表演時間後,他還得為了年輕的精壯時期瘦回來,五個月便將體脂肪降到只剩9%。對於這相當困難的瘦身過程,他分享對抗心魔的關鍵是:「別想目標在哪裡,因為太遠了。」只要堅持每個當下的飲食與運動計畫。



身體只是第一關,第二關才是重頭戲—「摔跤」(印度語Dangal)。從阿米爾罕到分別飾演少女時期與成年時期的女兒們:法蒂娜薩納謝赫(長大的吉塔)、莎亞馬爾霍特拉(長大的芭比塔)、賽伊拉沃西(少女吉塔)、蘇哈妮巴特納格爾(少女芭比塔),都得接受印度國家級的摔跤隊訓練長達九個月,因此當她們上場出賽,那血脈賁張的摔跤場面,逼真程度讓人以為正置身於摔跤比賽的觀眾席上。


後方左至右:賽伊拉沃西莎亞馬爾霍特拉法蒂娜薩納謝赫,前方:蘇哈妮巴特納格爾

3. 摔跤規則

一場比賽三回合,每回合2分鐘,先取得兩回合勝利者勝出。計分規則分為「1分、2分、3分、5分」:1分使對手正面三點著地(兩手+一膝 / 兩膝+一手);2分使對手在墊子上雙肩滾動;3分將對手從墊子上抱起來摔(幅度較小);5分將對手「大幅度」地從墊子上抱起來摔。

※無爆雷影評到此主題為止,以下略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愛上它的三大吸引力

1. 親情

親情既是羈絆,也是共同前進的甜蜜動力。因為現實問題放棄摔跤的父親,將為國爭光的夢想放在尚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卻一連生出四個女兒讓他於夢想面上相當失望,而小孩的打鬧事蹟又讓他重新找到希望—他擁有兩個流著戰鬥血液的孩子,就算是女孩又怎樣。

頭一年的嘗試時間他猶如獨裁者,兩個女兒成了對抗他的革命者。直到她們發現:沒有選擇權的此時此刻,亦是父親給予她們不同於其他受困傳統宿命中女孩的另種選擇,父親的夢想成為女孩們的夢想。雖然父親總是嚴厲相待,卻了解她們的實力所在,父親的信任是她們勇於挑戰的動力來源。



然而,就如同我們進入校園與社會,學習到異於原生家庭的思維與知識,新世界的洗禮讓我們好似跳出井底,卻可能將其過度繽紛化而忘卻最初的信念。姊姊吉塔到國家訓練中心學到從父親身上學不到的技巧,卻在證明自己時傷透父親的心。學習新知並非不好,只是將其內化成養分後,可以是強化自我的融合體,而非吞噬本心的侵蝕體。

2. 熱血

這部片打從主題曲〈Dangal〉音樂一下,就讓人渾身是勁、熱血沸騰,當然除了歌曲配得好,冠軍女兒身上的無畏精神更是讓觀眾無限支持的強大吸引力。兒時初次征戰沙地便挑戰最精壯的男孩,長大後更以策略與力量打遍國內外無敵手,這並不意味她是常勝軍,而是吃過不少敗戰後,永不放棄的信念戰勝難免的自我懷疑。熱血的終極所在不是看她如何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打趴對手,而是運用不同方法、挑戰極限,逆轉勝!


〈Dangal〉熱血MV

3. 勵志

父親的教導與手足的支持都是讓吉塔在低潮中勇敢走下去的動力,但是沒有人能無時無刻擁有他人的幫忙和心理上的支持。因此,除了看到相伴的可貴,這部片更讓人明白:身邊的情感支持是基石,自我信任—相信自己能靠自己突破重圍,才是創造成功的關鍵。



觀後你可能會反思……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是感動與勵志成份居多的電影,儘管直指幾個反思的議題,並沒有過度或深入地挖掘、探討,全憑觀影者受其觸動的深淺,進行思維的論辯。

1. 運動體制

人哪,不能只剩一張嘴,光說不練。然而,除了個人付諸行動,背後龐大的體制仍會牽動每個人的命運,甚至有使其僵化的影響力。「我別無選擇。」是父親起初賦予每個選擇動機的無奈解釋,就社會面來講是事實:國家不願提供足夠的資源培養人才,就算有資源也被「菜蟲」們一層層吃光:「不滿嗎?您大可另請高明。」當他們能吃完不擦嘴地回覆,你將發現:人們創造敗壞的體制,而敗壞的體制供養更多人們,如此惡性循環,不全然是某個個人的問題,改變體制又談何容易。

2. 個人選擇權

於社會面,沒有改變整個局勢的選擇權是事實,但回到個人面,我們也確實有能力決定自己往哪走,儘管是再微弱的光、再細微的可能。好比兩個冠軍女兒起初別無選擇地走上摔跤之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可以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走法;國家培訓隊不讓父親訓練女兒,他們仍能找到其他方法,一同朝目標邁進。「別無選擇」和「擁有選擇」都是事實,何方成為此刻的事實,是機運也是行為所致,缺一不可。

3. 女權之於印度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若為台灣製造,觀眾可能會認為它還不夠性別平權,但對男尊女卑氣息仍相當濃厚的印度而言,這樣的真實故事已對其社會造成衝擊。雖然孩子多少會因為家庭和社會而起步不同,但若能提供不因性別而僵化的「不同選擇」,在更多元的發展管道下,就能為未來的孩子創造更多不被侷限的可能。女孩不一定只能「像女孩」,只能做社會認為女孩「該做的事情」,只要身為人就能突破自我的極限,從事各種本心所向之事,踏上屬於自己的冠軍之路。



相伴的力量之強大,從故事中的父女檔身上便能深刻感受,他們因彼此支持的夢想而前進。父親牽動女兒、女兒牽動父親,到最後牽動村中懷抱夢想的印度女孩們,甚至擴及全球。冠軍之路不著重在最後非得當上冠軍,最美的是他們懷抱夢想的築夢過程,讓人看了為之動容,為生命注入勇往直前的動力!

作者:Joann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94】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