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新居風暴》人生如戲?不如戲?


導演抽絲剝繭整起事件,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與讓腳色來找尋人的信任何在。房子大震動,象徵「家庭」意象的房子瓦解崩塌。而找不到信用卡似乎就是指明「信用消失了」、「信任在何處」,主角們亟欲想要找到對人的信任、對家的保障。

新居風暴》描述由於舊居因為工安危險成為危樓,夫妻倆經由同事介紹而搬到在某處的新居。妻子Rena因為一場浴室跌倒意外或是遭陌生人闖入襲擊,而嚴重受傷住院,引發了兩人對於前住戶身分的懷疑與夫妻之間的嫌隙,丈夫Emad為了尋求正義,妻子卻反覆猶豫、畏懼,讓此件意外從檯面上的公開轉為檯面下的家務事,兩人希望一切就此停止與不再追訴。但丈夫仍嚥不下這口氣,透過嫌犯遺留的貨車,追查到嫌犯,歷經一番波折後,私底下找到嫌犯,丈夫讓嫌犯認錯,只不過這屬於一種復仇的行為,導致夫妻雙方永遠無法忘懷。

「人生如戲/不如戲?」

以男主角在計程車上與教室的場景來說明本片的旨意。男主角坐計程車時,後座坐了三人,因為很擠,位於中間的婦人多次認為男主角占空間,所以請求前座的人換位置,而前座的年輕人卻剛好是男主角在學校裡的學生(我稱為學生A)。後來,有次下課,學生A跑去跟老師說了這起事件,因為這位婦人當乘客的面汙辱自己的老師,覺得平時待人有禮、教導有方的老師不會是那種人,學生A認為婦人的指責不妥,而男主角跟學生A說,因為可能婦人在計程車上經歷過悲劇,所以對人缺乏信任;此後,男主角他在課堂上播映一部黑白電影,但學生認為電影無趣,而男主角因為家務事與作為演員戲劇上的排演導致疲累,所以他在課堂上夢周公,學生B因此拿起手機拍攝老師的睡樣,而老師後來醒了,除了叫學生當面刪掉照片,男主角不相信學生照做,還要沒收該學生的手機,更打算請學生B父親來見老師一面再拿回手機,但這時,學生B心煞有介事的面容憔悴,學生A舉手告訴男主角,學生B的父親去世了,男主角便將手機還給了學生B,原諒了他。

導演透過這兩段故事告訴我們甚麼?
在於「人的信任」與「事情的真相」。
如果沒有學生A,不會告訴我們以上兩件事。
計程車上,婦人不會透過學生A而信任男主角;課堂上,老師不會知道學生B父親已故,所以原諒學生B。因此,學生A的腳色類似「事情的真相」代表,替腳色與觀眾解決疑惑。

而導演本身也在抽絲剝繭整起事件,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與讓腳色來找尋人的信任何在。


一開始,深夜房子開始搖晃,鄰居開始叫著住戶離開房子,男女主角不解為何,便依循著他人指示離開住家,可能是大地震,觀眾也認為會是大地震,導致玻璃、牆壁開始可怕地碎裂、崩解,但如果電影沒有拍攝或特別強調挖土機正在大樓旁進行施工的話,觀眾不會知道是因為工安意外造成危樓,而非因為大地震,這是在強調事情的真相,也預示了象徵「家庭」意象的房子瓦解崩塌。

妻子一直翻找著信用卡,不管是在舊家,還是在新家,都找不到信用卡,沒錯,並非只是因為沒現金所以需要信用卡,而更重要的在於信用卡本身是基於人與銀行的信用所建立的契約,而找不到信用卡似乎就是指明「信用消失了」、「信任在何處」,主角們亟欲想要找到對人的信任、對家的保障,而女主角為何畏懼在於她不信任人、害怕人,甚至對環境空間也開始恐懼,認為可能會再度發生悲慘的事情。

寢室裡的襪子與大量的金錢,嫌犯襪子脫了放在那,錢放著打算買春,結果卻發現浴室裡的人不是心中所想的應召女,女主角可能跌倒而撞傷了頭,嫌犯嚇了拔腿就跑,忘了手機跟車鑰匙,拿了鞋子在手中就從樓梯跑下去,可能在路上刺傷了腳,所以後來我們會得知男主角為何檢查嫌犯的腳,才會發現包紮傷口的繃帶。同理,電影整體的故事皆是如樣的、鉅細靡遺的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如同導演的前作,包括如何透過貨車找到嫌犯、發現新居的前住戶是應召女、房東跟前住戶的關係等等。

如果回想到開場,我們可以看見劇場的配置,主角在檢查燈與道具,檢查完後關燈,他一一的察看道具是否完備齊全、燈光是否OK等等,這如同是本身電影的開場,也是劇中劇《推銷員之死》的開場,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電影到結尾,主角們主演的戲劇也跟著謝幕。而這劇中劇代表的意義與劇場的道具配置在於剖析事情之樣貌,透過劇場空間的開放,我們(觀眾)可以看清楚空間,沒有牆、沒有窗、只有道具,這跟Lars von Trier的《厄夜變奏曲》一樣,把牆、窗拿走,只留個門跟腳色的場面調度,觀眾才可以看清楚到底發生甚麼事,這跟主旨一樣,讓觀眾了解事情的真相。


腳色不停的關燈、關電源是否有涵義?

房子大震動,腳色關掉電源以免火災;劇場關燈,代表檢查道具OK,可以下班了;房間關燈,該睡了、該休息了。關燈代表休息,不管是睡眠或是歇息,主角們渴求一個喘息的機會,如同我們可以看到男主角在教室睡著時的狀況,燈是關的,因為學生在看電影,男主角安心的睡了。最後片尾,正當我們以為電影也要因事件結束而結束時,燈又亮了,是化妝台的燈,男女主角正在打扮妝容,由於戲劇中是得化老妝,而鏡中的兩人都老了,如同事情、風波已過,兩人現實中也老了,充滿怨嘆、無奈的寫照,此外,他們又得繼續生活、工作下去,何時才可休息?何時才會安心?而到底接下來會發生何事?這如同《分居風暴》的結尾雷同,給予觀眾自由想像、回省與感嘆。

在看Farhadi的電影都是種煎熬,就以我看過的三部片來說,在《分居風暴》尚未有任何太多負面感受,因為我認為該片是當代佳作,至於《咎愛》與本片都讓我感到莫名的難受,對於腳色的心理狀態感到不解、無奈、反目,如同在看當代羅馬尼亞導演Cristian Mungiu(《4月3週又2天》、《靈慾告白》、《畢業風暴》)的腳色,有時甚至讓我認為腳色是不是有點死腦經、固執過頭,但由於我不是伊朗、羅馬尼亞的人,鑒於當代民情、社會現況與國家歷史,我不能隨意下定論,但就一個影迷的觀點來看,確實如此認為。

片長兩個小時多,由今年坎城得獎的男主角撐起故事與整部電影,透過他的腳色來看這起外人闖入新居的事件,包括他開車追蹤嫌犯,與嫌犯談判,主導夫妻之間的決定,從每個劇情中都可以看出他對於事情真相與正義的追求,但這時我暗自竊語:到底為何不要去找警察?除了妻子的內心恐懼與家醜不能外露的觀念外,我實在覺得沒理由不去報警或向外求助,進而尋求「私刑正義」實在有點愚昧過頭,這又跟《咎愛》男主角追究前妻家庭所發生的親子衝突不出其二,確實讓我想要離開座位,但又不能不親眼目睹導演在劇情鋪成的功力與創作故事上的新穎,以及演員演技的高超,這時套一句聞天祥老師常說的話:這總比看平庸的電影來好多了。

作者:黑鮪魚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84】 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