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顛父人生》家長的背影


電影從片名到男主角的性格塑造,可以得知,Winfried與Toni是對比的,並非是好壞之分,而是性格與行為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女兒當然知道父親在說謊或開玩笑,但也透過此行動,讓女兒重新認識父親,也可以發覺父親開始真正認識女兒。

中文片名《顛父人生》取的趣味,「顛」一字代表兩個涵義,如同諧音詞「顛覆」、「瘋癲」,亦有另外一個意義:「顛倒」,這又可以帶出原文片名《Toni Erdmann》的重要性,雙重人格或是雙面人格。Toni Erdmann本身是父親Winfried的男主角所假造的腳色,透過序場,觀眾看到男主角收包裹時,先以本人的身分出現,說這包裹是弟弟訂的情色產品,再叫出弟弟Toni出現收包裹,弟弟出現時,其實約略可以猜出Toni 這腳色的瘋癲與不按牌理,其實只是同一人對快遞員開玩笑。

故事情節大約如下:父親(Peter Simonischek)在女兒Ines (Sandra Huller)的生日時,到了女兒工作的地方(羅馬尼亞)拜訪她,順便觀光與送給女兒生日禮物,還有個意義就是看看平時不見人影的大忙人女兒。但由於女兒的避而不見,漸漸引起父親對於女兒的關注與挑釁,透過虛構的腳色--Toni Erdmann--來挑戰女兒外表上的驕傲與裏子內的辦事能力,兩人共同看見女兒在商業職場上的處境與交友、娛樂模式,還有給予彼此身為不盡責父親與女兒的反省與支持。

此片看兩個重點:對比與對等。

對比來自於「分」、「離」、「不合」,對等來自「同理」、「擁抱」、「合」,本片從對比的分,隨著劇情來到對等的合,包括父女之間的親子關係、父女各自的內心衝突、個性上、人際關係上等,都可以看到轉折,甚至鏡頭上的呈現,漸漸的會發現父親與女兒之間的距離開始慢慢的縮小,從避不見面到兩人肢體上的擁抱,都可以察覺出親情的力量在裏頭。



電影從片名到男主角的性格塑造,可以得知,Winfried與Toni是對比的,並非是好壞之分,而是性格與行為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Winfried是正經、和藹的,平時穿著簡單,開開小玩笑,但Toni是個虛構的大玩笑,他坦誠相見、穿正式西裝、大膽胡言亂語。再來看到其他對比,如同:父與女、上司與下屬、貧與富、動與靜、黑與白、裸身與衣物、乾淨與骯髒、簡陋與體面等。

透過兩位主角的視角,來看彼此腳色的轉變,我以「Toni突然出現在餐廳與女兒和其閨密相見」作為前後轉捩點。

Toni為何會出現?在於父親準備離去羅馬尼亞,在那段我最為感動的時刻,女兒在高樓的陽台看著父親搭上計程車離去,大力揮著她的手,與父親告別,送別父親,接著,她獨自一人在房裡哭泣。我想這是大多數當代人會經歷過的,即使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你可能討厭著父母,你可能愛著父母,你可能沒有太多的察覺,但是,朱自清的〈背影〉影響台灣學生很久了,那個背影代表的是「父母的年老」、「父母的離去或逝去」、「孩子的思念」、「孩子的停頓觀望」、「孩子不敢給於大膽的擁抱」。在這個當下,我眼淚都盈眶了,沒有畫外音,沒有穩定器,電影純粹的呈現此景,以為父親的腳色就這樣結束了,那電影才經過一半,所以不是,Toni出現了,父親的腳色轉變了另外一個不為人知(女兒不知道)的腳色,有點像是突然發現自己的父親另有其人(Toni),戴黑色中長假髮、穿正式西裝的Toni假扮成德國大使或是某某公司的顧問來搭訕女兒跟她的朋友或同事,女兒當然知道父親在說謊或開玩笑,但也透過此行動,讓女兒重新認識父親,父親成功的吸引了女兒前一周的不理睬,她開始關注、擔心父親的一舉一動,兩人開始一起進進出出高級餐廳、夜店或是工作場合,從這些故事中,也可以發覺父親開始真正認識女兒,她的工作能力、她的個性、她的無奈、她的苦思等。

而女兒似乎也被影響了,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赤裸派對」,原本不是赤裸派對,而是女兒因為高級洋裝穿不好、脫不好,門鈴一直響,朋友來了,自己還沒準備好,她乾脆一點,全脫了,不再透過這種華麗、虛偽來掩飾自我,就坦誠相見,這回到Toni在片頭衣衫不全的初登場,整部電影在赤裸派對昇華了,所有來到她家的閨密、上司、屬下助理、男友、父親。

他們看到赤裸的女主角有何想法?



透過這一段故事反映了每個人的內心,以及說明了對比與對等的關係。閨密玩不起,離開;男友認為女主角瘋了,離開;上司嚇了一跳,回去脫光了再來;屬下助理,光著身子來了,還送給了小巧、便宜實用的計算機。有趣的是,最關心的人卻最早離去,你最不關心的人與你指使的人卻是最關心你的人,有著上下職位關係的兩人,屬下卻是送給她最溫情的禮物,而至於父親呢?他會以真面目(Winfried)來,還是Toni的身分來,不是,父親卻穿的來自保加利亞的黑毛大毛絨玩偶裝來,看不見父親的臉,就是一整個包覆在一起,我們知道父親在開玩笑,女兒不知道他是誰,他就這樣來了,最後,快速送了禮物就走,女兒發覺是父親就穿上薄紗出去追他,兩人在公園裡擁抱,一個穿著近乎赤裸的白色薄紗,一個卻是看不出是誰的黑色玩偶裝,兩人相擁,是對比還是對等,又或者是融合,這親情之間距離到底還在?還是不在?最後,我們可以看到父親艱苦的把玩偶的頭套摘下,回到女兒打算坦誠相見前,穿脫不下洋裝的畫面,是不是又像是訴說(父女)到底該怎樣才能面對彼此?

片尾,兩年後,女兒早已離開原本的公司打算去新加坡發展,父女在祖母的喪禮見面,送祖母最後一程。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父親遺傳到祖母的個性,透過儲藏室中的鋼盔或是一大堆的帽子,可以得知祖母可能也是向父親的開很多玩笑來教育父親,最後,女兒戴上帽子與假牙,弄得好笑,父親去拿照相機打算記錄這個片刻,這時換女兒等待,等待父親的空缺,等待父親的陪伴,等待時間的流逝,等待……

我們可以回到前半段的故事,女兒在忙,父親在購物中心等待著女兒,他坐在長凳上,看著遠方有對家人在溜冰,他們是一起的、相合的,對比到男女主角的分開狀態;後半段,主角們一同坐車經過較於貧窮的地區,父親視角也看到某一家人在玩遊戲,不只說明分開狀態,亦說明了階級也影響家庭的關係,女兒面對的客戶多半都是富有的、掌握他人命脈的老闆,有錢人醉心於物質,家庭又是合物?而處於中產階級的男女主角又該如何呢?女兒似乎飛黃騰達,父親擔心著:女兒會不會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種?



在赤裸派對之前,父女兩人小爭執,在公司的車上避不說話,女兒睡了,父親決定以德國大使的假身分去拜訪了一個之前在餐廳認識的家庭,睡夢初醒的女兒因為父親去了奇怪的地點便跟了上去。那個家庭在慶祝復活節,畫彩蛋,父親說他想要體驗畫彩蛋,而茫然的女兒也被拖下水去畫彩蛋,這段過程中,父女關係似乎如同之前父親視角看到的家庭遊戲,孩子快樂地奔跑,父母在一旁關切,他們似乎拉近的彼此,只不過受不了父親的女兒早早沒了耐性,打算離去,最後他們為了答謝該家庭,唱了一首說明整部電影的意義與感動,Whitney Houston 唱的〈Greatest Love Of Al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YzlVDlE72w),在本片中,是由女主角(女兒)演唱與男主角(父親)鋼琴伴奏,唱這首歌無異是想傳達歌詞意義,說明孩子是希望、尊貴的、該被相信的,孩子可以透過愛來抵擋孤單,不管困惑如何,孩子仍保有自己的尊嚴。這又回到作為鋼琴教師的男主角,他在開場時,與一群孩子一起表演,這道出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應該是有著隱形的信任在彼此,應該和樂,應該無時無刻都感受在一起,即使是分隔兩地的,最後,在赤裸派對後,他們兩人透過擁抱,給予彼此最疏遠但又溫柔的感動,諒解彼此是不適任的父女。片尾曲--The Cure〈Plainsong〉,也唱出了女兒寫給父親的家書。

父親在德國的家以Toni坦誠相見快遞員,女兒在羅馬尼亞的家以裸身坦誠相見同事與朋友,他們在家的堡壘中,可以裸身,可以自由自在,可以擁有真實的自我,在外頭又是另一個樣貌,端莊、高傲、華麗,是否又在諷刺現代人過度的虛假與無情呢?

電影展現出從未有過的驚喜與幽默,再透過親情間互動的合與分,讓人回想起自己的家庭,讓我們省思,餘韻久久。如果本片要說缺點的話,的確,就是關於商業市場的解讀與程述過於冗長了點,造成觀眾與故事的疏離,讓人哈欠連連,能不理會這項缺點的話,本片可說是完美,事實上,導演只是詳盡呈現她所研究的商業世界。

其實,導演與演員也在紐約影展QA中澄清本片並不是全然的喜劇,就只是剛好電影中的元素幽默讓觀眾開懷大笑,的確,當時金馬影展看的過程中,一起作為觀眾的我感受的反應熱烈到超乎想像。

作者:黑鮪魚DFW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81】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