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傳奇女人的一生




「邪惡的平庸」足以毀滅整個世界,本周上映的《漢娜鄂蘭:真理無懼》由德國新電影時期的重要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執導,精彩呈現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思想家─漢娜鄂蘭的一生。

動盪的世代需要這樣的聲音,這是許多作家及學者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而《2013第二十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也將本片收藏於【她們的故事:傳奇女人】單元。漢娜鄂蘭雖身為納粹迫害下的受害者,其冷靜、獨立的思維卻為後世做了最好的示範,她穿透腐敗的社會表象,直指體制的核心問題,不將政治迫害等同單純的種族屠殺或歸咎於史達林與希特勒等政治罪人。相反地,她犀利地指出「邪惡的平庸」的思想,認為若缺乏獨立思考而隨波逐流,每個人都可能是腐敗政治的加害者。



漢娜鄂蘭生於猶太家庭,一生致力於極權主義的研究。在被納粹逮捕與流亡的日子裡,她曾為猶太組織工作,到過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思想等課程,其提出的精闢見解在學術界引起廣泛討論。直至今日,她的傳記與著作仍不斷被翻譯出版,較廣為人知的作品如1951年出版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她試圖從歷史、社會、文化、人性層面剖析極權主義,60年代發表的「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則是她代表「紐約客」撰寫其參與納粹戰犯艾希曼審判時的所見所聞,並由此萌生「邪惡的平庸」的思想。她認為艾希曼能夠毫不猶豫完成屠殺數以千萬猶太人的任務,不是因為他憎恨猶太民族,而是腐敗的制度令他麻木不仁,如此說法雖引起廣大爭議,卻也凸顯漢娜鄂蘭的思維獨特。



值得一提的是她與德國存在主義先驅馬丁‧海德格的師生戀,兩人挑戰種族、性別疆界的愛情也在伊絲貝塔所著的「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裡有著抽絲剝繭的描述,特別是海德格與納粹的關係密切,讓漢娜鄂蘭的猶太人身分遭受非議。而這回拍攝漢娜鄂蘭的生平,瑪格麗特‧馮‧卓塔透過段落式的敘述方式,在電影裡穿插漢娜鄂蘭年輕時與海德格的來往片段及新聞紀錄片段,也讓觀眾身歷於其移居美國、研究極權主義、探討猶太人的認同政治…的過程。




飾演女主角的芭芭拉蘇科瓦早在《羅莎盧森堡》就與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合作,憑著精湛的演技拿下1986年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從瑪格麗特‧馮‧卓塔的早期作品也可看出她一直以來都對歷史、政治題材感興趣,如1986年的《羅莎盧森堡》講述德國共產黨創始人的生平,恰好漢娜鄂蘭的母親是這位女革命家的追隨者;1981年的《德國姊妹》以德國極左恐怖主義為背景;2003年的《玫瑰圍牆》描繪納粹時期德國女人面臨猶太丈夫被捕的局面;2009年的《夢想-希爾德佳德的一生》則訴說中世紀神權政治下希爾德佳德修女的不凡人生。一直以來,她以獨特的眼光呈現這些女性在政治紛亂下的生命力,喜歡這類題材或對漢娜鄂蘭的理論有些著墨的觀眾,相信會在片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而多次演出女性知識份子的芭芭拉蘇科瓦將漢娜鄂蘭捍衛真理的精神表現得相當出色,值得在政治紛擾的時刻進戲院細細品味。

作者:Clair

本期焦點-【v.415】 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