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十二夜》無愛的孤兒院,無樂的監獄


在寵物販賣店或是動物收容所,動物的眼神總是特別的無辜,人類社會的發展,縮減了動物的棲息環境,又因為市場需求的考量,動物反而不像人類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反而必須透過依附的方式,成為娛樂性的寵物。



2013年8月在台灣上映的電影《第七日的奇蹟》,透過日本當紅演員-?雅人與流浪犬向日葵的互動,讓觀眾感受到人類與動物的情感互動,同時也在電影中告訴觀眾,在日本當地收容動物的期限是七天,期限一到,收容動物就必須面對安樂死的結局。

台灣「動物保護法」針對收容動物的後續處理,亦有相關的規定,動保法第12條:「對於動物不得任意宰殺。但有下列情事不在此限: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十二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和日本的收容期限相比,台灣對於動物的收容期限顯得放寬許多。

於2013年11月底上映的紀錄片《十二夜》,依照收容期限,紀錄十二天的收容所流程,並且將每一天設定一個主題,讓觀眾更清楚的瞭解流浪動物在收容所的歲月,並且再由名模-隋棠錄製開場畫面的旁白,揭開民眾所不知道的收容所實況。

經過寵物販賣店,看到櫥窗內玲瑯滿目的寵物,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絕對都會停下腳步,將眼神投注在牠們的身上,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醫院經過育嬰房,總會不加思索的看著保溫箱的寶寶,天真、頑皮以及可愛的畫面,種種誇讚的形容,無法掩飾內心的雀躍,但是欣賞的同時,內心也會產生欲望,希望自己也能擁有,撇開生育的問題,寵物的飼養反而比較容易,更能夠輕鬆的滿足自我的佔有慾。



在寵物販賣店或是動物收容所,動物的眼神總是特別的無辜,人類社會的發展,縮減了動物的棲息環境,又因為市場需求的考量,動物反而不像人類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反而必須透過依附的方式,成為娛樂性的寵物。

十二夜》沒有過多的旁白,全片所採取的拍攝手法,單純地利用大量的收容動物的生活畫面,以及在側邊安插幾段註解,讓人感受到被棄養的無助,觀眾可以看到剛被捕獲的流浪動物,如何透過所方的收容程序,入住到看似監獄的環境,等待有飼主願意領養,沒有過多的旁白,只有狗兒的汪汪聲,觀眾又可以透過狗兒的舉止、神情,在心中為這部電影設計出該有的台詞。

紀錄片中,擷取了很多狗狗的畫面,並且賦予了牠們新的名子,然而觀眾絕對會很納悶,畫面不斷地轉換,而且狗狗的外型又很相似,在眾多流浪犬的情況下,要分辨出哪隻狗狗叫什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筆者提醒觀眾,這類型的懷疑,就不需要多所顧慮,九十分鐘的片長,即便到最後,您都能夠因為這些孩子的特色,而記住牠們的名子。

十二夜》和《第七日的奇蹟》有著相同的出發點,鼓勵民眾想要飼養寵物,不需要到寵物店購買,可以改用認養的方式,抑止市場需求為了利益的生產,只是《第七日的奇蹟》利用人與動物的情感交流,刻意沖淡現實的殘酷,溫和的傳遞認養的觀念,而《十二夜》則是透過完整紀錄從棄養、收容、生病、死亡,或是找到新飼主的經過,偏向令人發寒的畫面呈現,喚醒民眾更重視這樣的社會議題。

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當人們唱高調的提倡人權時,動物的權利也應該併列思考,《十二夜》雖然是一曲生命的悲歌,讓人觀賞結束後,發自情緒的鼻酸,然而真相赤裸裸的搬上大螢幕,可能裡面許多鏡頭,會造成觀賞者的反感,甚至有可能產生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是如果不用極端的方式呈現,或許仍然有很多民眾秉持著鴕鳥的心態,漠視這項長久無法解決的危機。



『認養,不棄養』,這是《十二夜》紀錄片宣傳的標語,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卻是不斷地警惕民眾「愛牠,不害牠」的飼養態度,生命都該被尊重,或許紀錄片的上映,會短暫地引起一陣熱烈的討論,然而熱潮過後,民眾的觀念是否更正確,則是筆者所期盼的,雖然整部片的催淚設計,並沒有很刻意的營造,逼著觀眾一定要淚眼汪汪的出場,然而筆者卻因為片中的孩子「達摩」與「皮卡丘」的生死相依,淚水徹底從眼框中潰堤。

電影試映完畢,筆者同行的友人,有感而發說道:「比起收容所的孩子,我家的孩子,反而更幸福,雖然有時候調皮到讓我動手打了牠,然而電影中的畫面,確實讓我思考,該如何改變對狗兒的飼養方式」,很高興!友人因為這部紀錄片,因此有所啟發,希望對於這部紀錄片有興趣的觀眾,也能夠呼朋引伴進入戲院觀賞,讓這棟「無愛的孤兒院、無樂的監獄」喚醒每個人消失已久的同理心。

劇情結構:★★★★(4顆半)

拍攝手法:★★★★

節奏流暢:★★★★

畫面剪接:★★★★

場景規劃:★★★

催淚指數:★★★(3顆半)

衛生指數:★

電影配樂:★★★★

整體評價:★★★★

個人喜好:★★★★

作者:義御伊凡 【義氏映?館】

本期焦點-【v.424】 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