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鮑許》不只是舞蹈,不只是碧娜鮑許,跨形式的撼動
文溫德斯也運用了影像剪接方式,讓我們同時看到兩部作品透過不同年齡的舞蹈詮釋,表現出來的效果、傳遞出的感情和人生姿態的不同,而貫穿全片的四季之舞,在舞台上、在風中、在沙漠、在山頂,一樣的舞姿,不一樣的感動,這些全都是碧娜鮑許作品的魅力。

大多數人認識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2009年6月30日)是在2002年為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導的《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裡兩隻舞劇《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和《熱情馬祖卡》(Masurca Fogo)驚豔,慢慢才有比較多的人認識這位二十世紀影響現代舞蹈甚巨的偉大舞蹈和編舞家,而電影癡則在學生時代對現代芭蕾興起一股興趣時,認識了她,認識了舞蹈劇場(Tanztheater)這個名詞,而深深為此著迷。

其實碧娜鮑許的作品之所以被稱之為「舞蹈劇場」,也就是說,她的舞蹈已經超越單純的舞蹈技巧上的美感,而是一種結合戲劇與舞蹈的劇場型式演出。
第一次接觸碧娜鮑許的作品,一定會覺得,「烏帕塔舞蹈劇場」裡的舞者,似乎跟其他不管是古典芭蕾或是現代芭蕾的舞者很不一樣,似乎「很平民」「很百姓」,在文溫德斯紀錄片中,導演甚至刻意讓團員們講各自的母語,於是德語、法語、美語、韓語、馬來話、西班牙語…各種語言,更彰顯碧娜鮑許作品跨語言,透過舞蹈劇場表現的人生百態(余采芩之所以沒有受訪,想來或許是因為她真正與大師共「舞」的時日不長吧!)。

片子一開始,即以舞台方式揭幕,象徵著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世界。以舞者獨白對照他們詮釋的作品,串起他們的舞蹈與碧娜連結,同時也訴說舞蹈與他們的人生、感情的不可分割,對照著碧娜的人生百態之舞,結合文溫德斯的運鏡剪接,把舞台上的表演,近距離的讓我們清楚看到舞台上每位舞者將自己真情流露,放大感染到舞台下、鏡頭外的我們,一如舞者們說的,只要他們的演出不夠真誠,碧娜立刻一眼看穿,舞者在她面前是無所遁形的,表演,不能只有動作到位,還必須情緒到位,這也就是所謂的「舞蹈劇場」。
《穆勒咖啡館》之所以讓人津津樂道,是因為,在她之前,誰想得到閉著眼睛上台舞蹈,還把舞台布置成一個咖啡館,而充分表達女人的茫、慌與盲?而且又有誰能像碧娜鮑許那麼擅於運用舞台元素,土、花、水、月、石,不僅僅只是舞台上的裝飾,還成了舞蹈的元素;又有誰能像碧娜鮑許的作品般,不斷重覆的舞蹈動作裡卻傳出不一樣的人生和情感;而她的舞者,不僅要能舞,還能演,必要時還要說和做簡單的器樂演奏,為了表演,他們必須「全能」,不常看劇場表演的觀眾,在這部紀錄片裡,會深深為碧娜許作品中簡約而美麗的劇場型式所震撼,更不用說,如果你真正進入她作品現場表演的那種撼動有多大,這也是為何文溫德斯選擇以3D形式紀錄這部作品。

對看過碧娜鮑許完整舞碼的電影癡來說,若論她作品的震撼度,可能不及買票坐在台前的現場張力和透過舞台與時光流動那種直接的力度來得強,但就了解碧娜鮑許的作品,這的的確確是很好的開始;對於看過她作品的人,觀看這部紀錄片,簡直可以說是直抵碧娜的創作靈魂。文溫德斯在進行到一半的拍片計畫,卻因碧娜鮑許病故不得不中止,甚至改變,而這部《碧娜鮑許》可說是拍出了大家對碧娜鮑許的感懷,一點都不催情,只是單純的結合作品與舞者,卻串出了深深的感動,文溫德斯做到了不同於碧娜鮑許、不只是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的影像感動。
作者:蘇士尹
【電影癡聊天室】
本期焦點-【v.0355】 2012/08/02
其他新鮮事兒

運動員滾出去! (8/2)

柯林法洛攔截記憶碼,大享齊人之福 (8/2)

電影最前線:倫敦奧運 (8/2)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是總結,也是傳承 (8/2)

《魔鬼總動員》不完美選角 (8/2)

《女朋友。男朋友》沒有一定答案的愛情選項 (8/2)

《終點之城》留戀舊時光的落寞感受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