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幫傭故事全面進攻
以後若有機會再看到的話,我還是會好好地去欣賞它把60年代美國南方社區的場面,經營得光鮮亮麗的樣子,還有就是貴婦們那一顆又一顆、整理得造型各異又一絲不苟的髮型,令人目不轉睛!


有些電影就是這樣,你期望不高,觀影的時候就比較容易被取悅、看完也容易感到滿足(通常是歐洲電影讓我會有此感);反之有些電影,你寄予了極高的冀望,看了之後,卻有點失落(最近有這種感覺的電影是《在劫難逃》、《鋼鐵擂台》…通常是好萊塢片的樣子),並不是電影本身不好看,而是可能期待太甚、太過了?
這個秋天,一口氣接觸到了好多的電影,都在『幫傭』身上作文章。目前的幫傭電影最賣座的就是美國幫傭《姊妹》;另外在威尼斯影展搶盡風頭的港版The Help《桃姊》在台灣要明年才上映,估計評價不會太差;而在法國的60年代則是有西班牙幫傭故事《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另外,英國版的The Help《吐司:敬!美味人生》應該也可以算進去,它讓人看到幫傭幫到變成後母的厲害案例;除此之外,對我來說還有俄國版的《艾蓮娜》,是個護士嫁給有錢的老男人、照料他一切生活起居的故事,算是The Help的家庭版吧;還有一個讓我看完電影之後跟著神經質起來的The Help變形版《迷懵夢寐》,是男人拐騙女人、讓女人幫之作牛作馬的驚悚故事。

電影本身沒有預告片以外的隱藏驚喜(現在已經很少這種不走騙人路線的預告片了),電影的內容幾乎與劇情相符,進電影院只是把完整的內容看一遍(看完電影之後若還不滿足、就只好去找原著小說來啃了)。《姊妹》製作費為2500萬美元,是美國的小成本電影(即便這數字已經比《賽德克巴萊》還要多,但這數字在美國就叫做『小成本』),美國到目前為止還沒下檔,而票房已經賺翻五倍。
以真實故事為基底拍成的《姊妹》,立志成為作家的女主角Skeeter大學畢業回家鄉生活時,赫然發現家中老僕已經離開,對於有感情的小孩來說,家中幫傭往往比母親來得更親密(這一點在《通往幸福的六樓階梯》也有提及),所以看待黑人的態度就非常平等,因為如此,激起她想要對於社會持續以『假平等、真區隔』的態度歧視黑人的現象,盡其所能地去作一番描述(形同控訴)。而透過了幾位黑人幫傭的分享,她寫成了【The Help】一書。

觀影的落差感:非戰之罪
這次在電影院,旁邊坐了一位疑似躁鬱的觀眾,晚十分鐘進場、影響大家觀影情緒不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吃爆米花熱狗汽水等食物可以吃得又忙又大聲的人,觀影期間,數次被他不斷切換的各種姿勢與聲音打擾,我忍不住大大地深呼吸嘆了一口氣,結果他轉頭看我說:「怎麼了?…神經病」,於是後來,我在電影令人感動的橋段也都只好忍住,連呼吸都要小小力,可謂憋的辛苦。

作者:cheercut
【雀栭,簡】
本期焦點-【v.0320】 2011/11/24
其他新鮮事兒

《戰神世紀》宙斯說了算 (11/24)

《勇者無敵》把破碎的心再拼湊回來才是勇者 (11/24)

《姊妹》叫好又叫座,但… (11/24)

金馬入圍名單總複習 (11/24)

《萬花嬉春》真是太有才了 (11/24)

《星空》成長就是童話故事的結束 (11/24)

同慶金馬 巨星來添光 (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