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首部曲:青春願夢
業餘只是玩票,職業則要獻身,芭蕾世界何以能召喚那麼的青春胴體?《芭蕾首步曲》透過追蹤,提供了導演的觀察與解答,只可惜電影的勵志調性濃烈了些,如果血汗多一點,挫折多一點,不悔的熱情或許就更動人了。
夢想就是夢想,夢想的重量不會因為你的年紀,族群望膚色而變化,追尋夢想的光與熱,永遠散發著動人的磁力。
《芭蕾首步曲》追蹤一群熱愛芭蕾,也在芭蕾世界中得到肯定與成就感的孩子,如何準備他們的美國青年芭蕾大賽(Youth America Grand Prix.),他們和其他「十載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的孩子一般,期待能被人看見,期待能更上層樓〈不論是技藝或待遇〉。
Bess Kargman執導的《芭蕾首步曲》從選材之初,即已確定逐夢與勵志兩大主軸,當然,也不忘紀錄芭蕾的磨練與苦難,這是一個很「保險」的紀錄片作法:年輕的脆弱,讓青春的決志,有了不凡的光輝;多元文化的掃瞄,更突顯了「芭蕾」的聖殿高度。只不過,這樣的選材架構太像名導演Alan Parker在1980年所拍的青春歌舞電影《名揚四海》,青春的軀體與面容固舊動人,燃燒的熱情也依舊迷人,可惜卻沒能更鑽進芭蕾舞者的靈魂深處。
《芭蕾首步曲》追蹤了六位年輕芭蕾舞者的奮鬥歷程,Michaela代表著黑人的粗壯,適合芭蕾嗎?哥倫比亞的Joan Sebastian和美日混血的Miko及弟弟Mat則有著芭蕾之神對不同種族的磁吸號魅力,至於金髮的小男生Aran與十七歲女孩Rebecca則符合了傳統的白種人美學標竿,多樣人物的選擇自然就是想要擴大芭蕾王國的幅員,試圖以多元面向的觀點來詮釋芭蕾對年輕舞者的意義。
核心焦點在於這些從11歲到19歲的小小舞者,為什麼迷戀芭蕾?要花那麼多錢,要吃那麼多苦,究竟圖些什麼?是豔羨美麗?是享受律動?是追求名利?Bess Kargman提供的答案既簡單又明白:現在吃苦,未來紅豔。只要在美國青年芭蕾大賽上得獎或露臉,就有了舞蹈學院的獎學金或者舞團的見習或演出機會,僅管學芭蕾很貴,而且舞團的員額有限,但是大賽如同龍門,一經肯定,人生就有全新的可能。攝影機跟著Joan Sebastian回到哥倫比亞老家的那場戲因此格外必要,你看見了Joan在家人心中的地位,看到了他在簡陋的屋廊中持續練舞的身影,追尋與期許的對話,就此建構完成。
用血汗青春拚換未來,其實是最易激發共鳴的普世經驗,人同此心,看著《芭蕾首步曲》的六位舞者忍著痛,追尋最不平凡也最不容易的肢體角度,觀眾自然可以清楚體會舞者想要更上層樓的急切心情,但他也直到電影進行一半時,才開始透過來自獅子山的黑女娃Michaela身上,讓我們看見舞者的腳是多麼地慘烈!
《芭蕾首步曲》最經典的一句台詞就是一位舞者展示了自己傷痕累累的雙腳說:「穿上舞鞋時,腳好美,其實,都是傷。」外表華麗,內傷處處,從形象到意涵都是再清楚不過的指涉了,看著那一雙雙瘀青紅腫的腳,看著Michaela在決賽前還不知自己能否撐得過腳傷,深怕足鍵一斷,從此告別舞蹈人生的徬徨。那是全片最接近舞者真實血脈的一刻,因為那是腳鍵一斷就再以無緣的無情人生。
六位角色如果都得到大獎,固然符合了期待,卻難免給人太過精準的安排設計感,還好,有強有弱,有人得名,有人獲金,不算大圓滿,卻也是各取所需了。《芭蕾首步曲》最好看的一幕在於名次揭曉的片刻,逐一唱名,卻不聞自己時,眼神眉宇所洩露的緊繃與失落,達到了極其揪心的戲劇效果,那也是紀錄片遠比劇情片更震撼更有力的實証所在了。
大賽就像爬山,辛苦攻頂後,接下來就難免要問:「然後呢?」《芭蕾首步曲》用了最後三分鐘捕捉了六位主角的後續人生,但是一如片名所示,這只是首部曲,十年後若有二部曲,芭蕾與生命的二重奏,就必定更迷人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