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奇觀


李安導演又推出最新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印刻雜誌邀我寫了一篇評論,我繳出的作品名為「忠誠與超越_《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從小說到電影」,全文主要分成「敘事」、「奇觀」和「電影」三個段落,今天先選刊其中的「奇觀」一章,日後雜誌出刊,再補刊全文。

當我們產生夢幻世界的美麗幻象時,每個人都發現自己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尼采.悲劇的藝術(Geburt der Tragodie)

提起3D電影,很難不提美國導演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從《鐵達尼號》到《阿凡達》,柯麥隆都在致力打造全新的觀影經驗,畢竟電影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想像力的飛翔,銀幕上呈現的「奇觀」就是帶領觀眾起飛的雙翼。

柯麥隆對3D電影曾經有過兩個精彩的論述,其一:「3D的電影銀幕就像一個窗戶,一個進入現實的窗戶,如果你不斷以外物刺激觀眾,那你其實是在提醒觀眾一切都是人工做作的。」其二:「《鐵達尼號》3D版的前兩小時只是男孩女孩的愛情故事,直到撞上冰山,才有了3D的強烈震撼,關鍵在於你已經完全融入了劇情,宛如自己就在船艙內。」簡言之,3D像是技術魔杖,唯有入戲,3D才能點化出身歷其境的魔力,3D的功能其實是製造一種潛意識的觀賞共鳴,既要有「史詩」般的視野,亦要有「親密」的貼心感。

說來容易,少了視覺奇觀,3D就少了魅力,所以柯麥隆在《鐵達尼號》中選用了「垂直」俯視角度,重現鐵達尼號的沈沒奇觀;同樣地,《阿凡達》一方面運用了精細的美術雕工,在「水平」視線中創造了高度夢幻的原生世界(例如懸浮巨石及天梯冒險等場景),另一方面則利用了「垂直」落差,實踐了平面電影難以感受的「垂直」奇觀,從「飛龍」到「靈鳥」,無不是試圖帶領電影院裡的觀眾享受「雲霄飛車」似的飛行經驗。因為3D,我們才得能飛行;因為3D,我們才得以進入阿凡達的原民部落。

李安操控3D的手法不同於柯麥隆,精神上卻是聲氣相通。柯麥隆慣用「垂直」俯角創造立體視覺,再用速度強化立體震撼,李安則是反其道而行,幾乎放棄垂直「俯角」,反而是以垂直「仰角」來創新觀賞震動,從少年Pi開始學游泳時,攝影機靜靜躺在水底捕捉Pi的身影,Pi悠游自在,如魚得又的身影,因為採取了仰角視野,讓泳池的水成了前景,天空和雲彩則成了背景,創造了人行空中的全新錯覺,不啻是在柯麥隆獨攬3D詮釋權的王國中,掙得了一席之地。

不過,仰角視野只是牛刀小試,李安完全同意唯有先吸引觀眾入戲,3D特效才有悠遊空間,《鐵達尼號》的震撼從船撞冰山開始,《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亦是從船難展開,差別在於此時的李安,選擇從「水平」世界中,讓3D震撼有了更多的能性。

1895年電影誕生的第一個晚上,觀眾看見火車迎面駛來,嚇得不禁閃躲的觀影實況,其實可以算是最早的3D經驗,因為錯覺,迎面撲來的勁力物件,讓人油生自動閃避的「本能」反應。錯覺成為電影世界最神秘的武器,絕大多數的電影都在開發「錯覺」的延展性與可能性。

李安的「水平錯覺」,就從奇桑號遇上暴風雨的那一晚開始,睡不著的Pi走近艙板,打開艙門的那一刻,洶湧海浪有如萬箭齊飛撲面襲來;Pi再回艙想要通知爸媽逃命時,已經水滿船艙,順著水流撞向他的是各式各樣的動物;因為飢餓,Pi和理查帕克(那隻老虎)已瀕臨存亡攤牌時刻,卻有飛魚襲來的實體碰撞(鮮有人是討論聲音工程師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貢獻,其實,電影有太多後製才填加進去的特效場景,從海浪、老虎到飛魚都是,音效師卻能透過栩栩如生的聲音樣本,再創擬真效果)。更重要的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主要活動空間,就在由一根繩索串連起的救生艇和木筏的局促空間中,遼闊海天,無關宏旨,續命焦點就在那彈丸之地上,本質上那就是一個平面,距離不遠,高度不大,「水平錯覺」成了絕對必要的手段,此時,人虎矛盾,人虎共生的故事核心,就佔有了主要論述的位階。

Pi從自保到共生的調適歷程,理查帕克從掠食者逐步遭馴伏的過程,都創造了「親密」的入戲效應,觀眾不再意識到眼睛上的那副3D眼鏡,卻能清楚感受到Pi的困境與焦慮,從意識到潛意識,《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3D技術悄悄完成了進化工程。

從拍片時分,《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海上場景全都是攝影棚製造出來的資訊,已然替電影建構了一個「非寫實」的認知理念,加上小說本身亦不忘提醒「寓言」版與「現實」版的岐異,其實都在替電影解除寫實的束縛,至於Pi因為孤單、日曬、飢餓而產生的幻夢意識,則又提供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更多非寫實的夢幻空間,美術設計因而能盡情運用光影打造奇幻景觀,從螢光鯨魚、黃昏海天、海角荒島到狐?世界,想像力能飛拔多高,《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能臻及等高的境界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372】 20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