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影片相關

91屆奧斯卡得獎分析: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

2019/02/25 封面故事 根據真人實事改編、描述60年代黑白族群友誼故事的《幸福綠皮書》,奧斯卡政治意識最正確,雅俗共賞又具備人文社會關懷的藝術規格,勇奪最佳影片大獎是最明智的選擇;墨西哥家族史詩電影《羅馬》奪下最佳導演,則證明艾方索目前在好萊塢以及世界影壇的才華領軍地位。



2019OSCAR:多少豪傑

2019/02/19 藍祖蔚專欄 愛就是愛,硬要選個最愛,難道不傷神?有了最,難道其他就不愛了嗎?好就是好,硬要選個最好,難道不扼腕?有了最,難道其他就不好了嗎?《羅馬》、《沒有煙硝的愛情》、《小偷家族》和《我想有個家》我都愛,也慶幸自己得能看見這些精品。



2019OSCAR:多少聲音

2019/02/19 藍祖蔚專欄 今年的奧斯卡獎提名電影中,除了眼睛之外,你還可以打開耳朵來品評電影,不論是呼聲最高的《羅馬》或者三部音樂掛帥的《一個巨星的誕生》、《波希米亞狂想曲》與《幸福綠皮書》,甚至民權電影《黑色黨徒》的編導都在聲音上雕了不少細工。





《羅馬》:謝謝妳,混亂中的穩定力量

2019/01/09 達人影評 從第一場戲,清理地板開始,就很有戲,一來揭示整部電影以女僕為核心的視角,二來預告了這一家子將會遭遇到的狗屎之事,而女僕的清理,暗示了後來Cleo協助這一家子走出風暴。Cleo其實也沒做什麼,就如同前述,就是股穩定的力量。





《羅馬》:妳與我,終究是兩個世界。

2018/12/19 達人影評 《羅馬》記錄有朝一日可能會被遺忘掉的童年回憶,也是一部獻給一位熟悉、親密、陪伴長大卻又與自己階級有別的女性作品,《羅馬》之所以動人,在於導演並未掩飾階級的差異,也讓這最後一幕畫面流露出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思念之情。



《羅馬》,兒時書寫的情意綿長。

2018/12/18 達人影評 《羅馬》其英文片名為Roma,倒過來看便是西班牙語的Amor,意即「愛」的意思,同時也是艾方索柯朗導演做為本片核心的一個字,他溫柔地對待著這部他自己的半自傳作品,用長大後的角度去理解當年僅有10歲的他所無法說清的情感與羈絆。



《羅馬》觀後感:她的偉大

2018/12/17 封面故事 艾方索柯朗的《羅馬》表達了對童年照顧他的保母兼家庭女傭莉波(Libo Rodriguez)的深層感謝與敬意,柯朗在這部作品中擔任導演、編劇及攝影,描繪他童年時期約1970年至71年墨西哥城市的日常記憶。



《羅馬》看似小品的作品,裡頭卻是野心蓬勃

2018/11/28 達人影評 導演以一個客觀的角度講述中產階級的困境,卻不是其中的老爺夫人當男女主角,而是透過管家的眼睛來看事件的起落,讓一個原本不可能成為家族一員的幫傭腳色,成功的融入白人家庭。導演的長鏡頭能夠勾引人心,在詩意之中,卻又飽含敘事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