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曼哈頓》內心正義的價值與意義
緊張刺激的槍戰與警匪追逐場面,讓電影維持在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空間的快節奏,羅素兄弟和查德維克博斯曼三人在他們超級英雄電影的旅程暫時結束之後,又再次以《暴走曼哈頓》的警匪故事重新定義了一個人,或者整個社會中的「正義」。
打著《復仇者聯盟3》、《復仇者聯盟4》導演羅素兄弟製作、《黑豹》男星查德維克博斯曼主演的招牌,《暴走曼哈頓》在一釋出上映消息就引發觀眾非常高的期待,電影從一場警方死傷慘重的毒品案件出發,圍繞在一位會為了追捕犯人而不擇手段,常因為過度執法而被上級長官警告檢討的警員安德烈身上,警匪之間對決與互相談判往來的過程,我想都是羅素兄弟和查德維克博斯曼三人在他們超級英雄電影的旅程暫時結束之後,又再次以《暴走曼哈頓》的警匪故事重新定義了一個人,或者整個社會中的「正義」。
暴走曼哈頓好看嗎?
《暴走曼哈頓》故事聚焦在一起紐約曼哈頓的員警槍殺案,雖說整部電影時間幾乎只在案發凌晨到早上破案的短短幾個小時,不過全片的故事卻相當飽滿豐富,我不否認電影本身還是有許多不夠完美的地方,但在這些缺陷之外,《暴走曼哈頓》不僅是緊張刺激的槍戰與警匪追逐場面,讓電影維持在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空間的快節奏,其中導演對劇情設計的巧思與透過角色所作所為的背後想呈現的議題,也成為《暴走曼哈頓》在「黑豹」的帥氣程度與電影整體爽度之外,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電影前段就對主角安德烈的身世背景與個人性格做了相當完整的塑造,從他兒時參加父親喪禮,聽著父親是如何執法過程中被歹徒擊斃,從今以後,這段記憶就永遠成為他心裡的夢魘,他崇拜著自己父親,而他父親的死亡同時也不斷困擾著他。因此或許長大後的安德烈在旁人眼中是一位正直明理,卻對犯人毫不留情的警探,但電影以父親帶出他對罪犯與毒品的痛恨,對比他在片中面對歹徒仍舊希望對方能放下槍枝的勸降態度,其在過往經歷所成就的堅強,也完全在查德維克博斯曼強大的角色個人魅力中詮釋出來。
暴力警察的理性
一直以來,《暴走曼哈頓》裡安德烈這種因為自身立場與理想而以暴制暴、對歹徒痛下殺手的警察,對我來說都是很特別、很迷人的存在。原因並不是能讓壞蛋得到他應有的制裁、為受害者伸張正義,而是在他看似凶狠殘暴的行為背後,其實也付出許多嘗試和努力,經過這些思考與內心的矛盾兩難之後,在無法借用司法力量的情況下,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到牽連和傷害,唯一能夠解決這件事情的最後手段。
不同於傳統動作電影,《暴走曼哈頓》並沒有太多近身肉搏打鬥,取而代之的是在歹徒犯案與逃命時的警匪槍戰,還有緝拿嫌犯時的追趕橋段,因此雖然《暴走曼哈頓》在劇情本身跟先前幾部題材類似作品有相像的地方,但在查德維克博斯曼跟過去曾在許多動作電影有亮眼表現的泰勒基奇,兩人正反角色的形象塑造,讓全片警匪雙方的比拚對決、殺起人來毫不手軟的槍戰場面,突顯出導演布萊恩寇克想在《暴走曼哈頓》傳達的主要核心。
暴走曼哈頓傳達的故事
《暴走曼哈頓》英文片名《21 Bridges》指的是曼哈頓向外連結其他行政區的 21 座橋樑,而電影也以片中這起殺警案所引發的後續效應,還有導致這起悲劇發生的內部真相,來點出隱藏在人口稠密、金融發達,並有著許多知名景點的曼哈頓背後,那些真正跟人們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其中包括槍枝氾濫、毒品引發的犯罪、員警執法正當性,或者是整體社會結構導致原本代表正義的警官最後成為運毒共犯,我想都給予觀眾自行去了解、關注和思考的機會。
暴走曼哈頓影評結論
總而言之,我能清楚感受到導演布萊恩寇克對警匪題材的熱愛,雖然電影還有許多進步空間、懸疑成分也沒有想像中高,但整體透過講一起陰錯陽差發覺社會黑暗面的搶劫案,探討角色內心正義的價值與其代表意義,最終成果也能夠讓人滿意。或許《暴走曼哈頓》就算上映檔期一延再延,最終可能也逃不過就這樣被忽略的命運,但對我來說,一部電影能讓人看得開心,又能在其中看到創作者想藉由故事傳達的思想或意涵,我想這就已經非常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