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賣的是一種共鳴


做為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趙薇挑選第一部片是這部小說,就連片名,或許都算是拍給曾經青春的自己的一部電影…對觀眾而言,看這部電影,也像是「致他們的青春」。賣的是一種共鳴,我覺得。



作為導演處女作來說,趙薇無疑是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雖然在金馬50並沒有如願獲得最佳新導演,但是評價、票房也叫好叫座。挑選第一部片是這部小說,就連片名,或許都算是拍給曾經青春的自己的一部電影,雖然是在拍鄭微的故事,但卻能夠處處感覺勾動了觀眾某部份的回憶,對觀眾而言,看這部電影,也像是「致他們的青春」。
賣的是一種共鳴,我覺得。

不過度貪心,趙薇拒絕了製作方讓自己自導自演的要求,專心的扮演好「導演」這個角色,有感於自己能力的可能不足而決定專心做好一件事情,我覺得以一個相當有人氣的影星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印象深刻的還有她在金馬50曾經說過,當演員不能變胖,但是當導演可以這句很有趣的話。當演員趙薇時她扮演好她接演的所有角色,而當她是導演時,她就只是《致青春》的導演。倒也不是說壁壘分明一定比較好,只是我覺得她做了一件非常「認份」的事情,而這是非常偉大的。



處理上,我很喜歡導演處理畫面的方式,很唯美、柔和,又不是非常明亮的色調──這點可能有點搭配電影的氛圍跟主旨「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因此整體感就很像在播映大家腦海中「過去的畫面」;而鮮少有靜靜的定鏡讓觀眾去欣賞帥氣、美麗的男女主角,運鏡很活潑的這點,讓我很佩服於首次當導演的趙薇。
最特別的大概是近尾聲時,透過江水波濤洶湧,像是暗示著女主角跟種種人物的內心狀態。這是電影藝術中很有名、卻很少人使用的「賦比興」,但也似乎是那場戲的出現,透過畫面、聲音、震撼感而讓觀眾感受到男女主角的心境。

女主角楊子姍雖然是新人,但是也的確看得出趙薇在她身上花了不少功夫。她的演技自然,似乎有用不完的活力及樂觀,她的髮型、服裝,再再顯示出她的「青春活力」。一場因為偷用微波爐而讓宿舍跳電的戲,讓鄭微展現了她青春洋溢的一面,同時,也為女生之間總是存在的小小心結而留下伏筆──因為曾經有過這些小摩擦,小忌妒,所以讓後來的四人感情更為融洽而有「革命情感」。雖然是一小段的鋪陳,卻讓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青春無敵美少女,楊子珊所表演出的鄭微,我覺得是很有內涵的女孩子。

女生宿舍裡的四個人,雖然明顯是以鄭微為主軸,但是四個人都各自發展了很精彩的故事,甚至我覺得吸睛程度其實是不亞於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的。無論是阮莞對於愛情的傻及執迷不悟,甚至會為了幫男朋友收爛攤子而借錢等等;黎維娟一個窮怕了的小孩即便自私也想要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甚至最後是有點諷刺性的嫁給了一個五十幾歲的男人當後母;甚至於在大學時期曾經因為一次意外事件而就此離開三人生命的朱小北,她們每人都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



而,無論是喜是悲,她們每個人的故事都給了很完美的收場,沒有誰被忽略。
那是她們的過去,她們的青春。

阮莞的受歡迎,大概是該時代的某種象徵,溫柔婉約而輕聲細語,活脫脫的玉女形象類型。但是她的柔弱,卻也是凸顯出她對於所愛的堅毅,而到最後,她還是為愛橫衝直撞。不管幾年過去,她都還是當年的阮莞。
完全與鄭微形成對比的女性。

做為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自然是有其厲害的地方的。其中我最喜歡的大概是在男女主角戀愛初期的互動了。
簡單而深刻,不算太轟轟烈烈,但是卻輕鬆、而真實。雖然相較之下似乎男女主角是比較平順而沒有太多驚奇,坦白說太過著重於四個女性的描寫,也讓男性在這部電影中比較被忽略了,這點也算是這部可以說是女性電影、被批判的地方,但是輕鬆的氛圍加上主線的架構還是在兩人身上,還是會讓觀眾注意的。



相較之下,我似乎比較喜歡長大後的陳孝正,雖然滄桑了,雖然成為了不想要成為的自己,可是他變的更有霸氣、更有目標性,兩人的重逢戲沒有灑狗血,幾乎是很平淡的處理故事,但是對白卻字句有力。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顧名思義,整部片像是在紀念過去的故事。然而未來呢?沒有給它一個明顯的ending,而卻留下了無限可能。喜歡導演將結局放在「過去」,甚至是放在鄭微最美好、最開心的一段過去,歷歷在目,且刻骨銘心。

當然,還是有些瑕疵存在的。例如太多人的故事想講,所以難免會給人一種「片段片段性質」講故事的感覺,但是因為有著明顯主線的環扣,所以其實並不成太大問題,又或許對於男性的刻畫稍微簡單,也因為男性的部分幾乎是到最後才有了諸多解答,讓人「完全性的恍然大悟」,導致給觀眾一種,前半段步調掌控的很好,但是後半段似乎為了不停的解謎而步伐有點亂的感覺。

這部電影,有其娛樂性,也有某種程度上的時代意義。
如果因為是名演員「趙薇」而看的觀眾,會驚訝於她的努力跟實力;而因為她是演而優則導而對這部片沒信心的,真的是可惜了少看一部好電影。

作者:HAN 【Han ? myself】

本期焦點-【v.445】 201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