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台北電影節】《愛情悄悄來過》隨影像飄逝的人生記憶
電影《愛情悄悄來過》的核心概念也許不在人,但找來了一位長得比素人還素人的女演員,以幾近乏善可陳的生活對白,跟讓人久聽生厭的平淡語調貫穿全片,再加上了定格很久又沒有新鮮感的畫面,老實說,非常考驗觀眾的耐心。
如果沒有足夠的金援,在極其有限的製作預算嚴峻前提下,還是懷抱著對拍電影的滿腔熱血,那麼選擇泰國導演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的第一部電影《愛情悄悄來過》來觀看,也許你能感受到那種只憑藉創意,所拍出的電影風貌。
與其說它是一部實驗性極濃的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因為預算極其有限的拍攝條件設限下,憑創意走出的一條新路。後來也在映後座談中,得到了導演親口的證實,電影前製作業只有3個月,影片拍攝只花了五天的時間。電影原片名「36」,源自傳統底片一卷36格,導演藉由傳統36張底片為概念,試圖探討人們對傳統記錄方式,與數位時代之間的連結。我都不知道中文片名「愛情悄悄來過」,是那來詩情畫意的靈感翻譯而成,因為電影裡,根本也沒明確描繪那是一段愛情,如果真有,也只是一廂情願的單相思。
《愛情悄悄來過》全片僅有36場戲,絕大部份時間,畫面是定格不動的,唯一的女主角,在絕大部份是背對或是側著鏡頭,男主角跟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中的桐島一樣,從頭到尾幾乎都沒出現,有也只是驚鴻一瞥,但電影設定上,男主角在片中出現的方式,跟女主角與觀眾產生連結的,其實是他的聲音,這點在映後座談會中,導演也做了說明。
釜山影展新浪潮大獎(Main Tiger Award of Busan’s New Currents competition.)在今年一月,頒給了這部實驗性電影最高的大獎榮譽,盛讚電影《愛情悄悄來過》是一位夠年輕又夠勇敢的導演,致力開創屬於他獨有的電影語言,劇本對白極簡,沒有絲毫多餘的贅字,令人驚豔("the effort when a young enough and brave enough director invents his own film language", highlighting a script that was "breath-taking, artful, economic, and never included an unnecessary word.")
但我個人看完後,並沒能完全茍同那些評審給于的高度評價,電影的焦點,落在關於處在數位時代的人們「漸次消逝的回憶」,電影中那破舊頹廢的房子,那被禁錮在電腦中的數位影像,那說不清楚的記憶對白,跟看不清楚的合照影像,都只是導演描繪時光漂流、記憶紛飛的象徵與隱喻。
當電影中屬於傳統記錄方式的人腦記憶,遇到了數位時代用電腦儲存,卻因硬碟損壞的影像,兩者之間所產生的連結與斷絕,就是導演想呈現給觀眾去思考的,電影真的無關愛情,中文片名《愛情悄悄來過》的翻法,真的就是企圖以行銷包裝,吸引觀眾入場的手段,與導演真正想傳達的頗有落差。
雖然電影《愛情悄悄來過》的核心概念也許不在人,但找來了一位長得比素人還素人的女演員,以幾近乏善可陳的生活對白,跟讓人久聽生厭的平淡語調貫穿全片,再加上了定格很久又沒有新鮮感的畫面,老實說,非常考驗觀眾的耐心。
即便是像我長期看藝術電影的觀影者,看懂了導演的拍片概念,也理解了他的企圖與想傳達的主要命題,但也沒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釜山影展新,所盛讚撼人心弦的新世代電影,《愛情悄悄來過》既感受不到藝術片導演初試啼聲,常見的冷冽孤寂色調,與疏離的時空與人性情感,也沒能看見商業導演充滿戲劇張力的起伏,有的只是一種沒有共鳴火花湧現的平淡。
這會是一部評論兩極的電影,喜歡的朋友,可能喜歡它的影像語言純淨自然清清如水,餘韻無窮;不喜歡的朋友,可能不喜歡它的平淡,不是極簡的清明,而是令人髮指的乏善可陳。
如果電影有什麼讓我稍解鬱悶的,除了用心探討的概念之外,就是電影的配樂,讓我不至於在盛夏的夜晚抱憾離開。
作者:SJKen
【暗夜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