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正好》十七歲的女孩,總是會思考這些
我覺得達珂塔芬妮好幸福,藉由《愛正好》,她留下了自己的青春,並且不論以後她長大變成什麼樣的人,都有一部過往的作品能夠提醒、喚回自己那一份莫忘初衷的純愛心靈。
一個剛從懵懂年歲成長上來、正可開始享受人生的女孩,該怎麼面對生命到達盡頭的不甘?
當癌症與年輕的人扯上關聯,生命被預告即將驟然結束,怎麼樣度過錯愕與打擊的傷痛心情?怎麼把握僅剩下的人生時光?這些疑問,變成了病友們的共同人生課題。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那麼今天、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我還很清楚的記得,十七歲的我,思考的,就是這問題。
對我而言,那只是一個假設問句,但是對於《愛正好》的泰莎來說,卻是攸關生命意義的一個大哉問。也就是說,管你有沒有生病,一個十七歲的女孩,總是會思考這些。
《愛正好》的泰莎,想要嘗試與異性的親密接觸,和《永遠在一起》的山姆是有點像的,但是泰莎年紀更長,當然就想要得更多,不再只是牽牽手、接接吻而已。
你可能會以為她是想一嚐性愛的味道了。
如果你會這樣想,那也無可厚非,但千萬別真的這麼以為,因為那只代表你不了解女生。
對於即將成年、又未成年的女生來說,摸頭比擁抱重要、牽手比親吻重要,而且,「蓋棉被純聊天」比上床重要。
時間很珍貴。泰莎列了清單,想在死之前把所有人一輩子都會經歷過的事情體驗一遍,包括開車、成名、喝酒、嗑藥、偷竊、性經驗……泰莎老爸知道了當然很崩潰,急著阻止她。但其實他並不知道少女細膩的心思常常只是想想而已,那清單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是一個大男人可以貼心理解的。
例如說上床這件事。在離開與父母同床共睡的年紀之後,我們看似獨立了、可以自己睡了。事實上我們還是對感情有所渴求,所以通常在這時期轉往外頭尋找喜歡的人、然後還是想要「和對方一起睡」。想要有一個可以共枕眠的人相作陪,這事遠比接吻或上床來得重要,只是男人能懂嗎?作為泰莎的父親,他畢竟是個男人,恐怕不能夠懂得。
這就是為什麼男主角亞當的出現有這麼重要的原因。
亞當無法面對未來,而泰莎到不了未來。
一個不敢的人,遇上一個不能的人。
一個受困在心靈裡,一個窒礙在肉體當中。
他們互相吸引,或許是因為同病相憐,但人生的路途上頭本就該有幾個真正能夠體會你心情、可以互相取暖的人。
泰莎的父親非常害怕泰莎受傷,偏偏泰莎不怕。泰莎的勇敢,漸漸影響了亞當。亞當因為泰莎,而終於願意面對未來;泰莎因為亞當,而豐富了僅剩的一點點未來。
《愛正好》並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喜怒哀樂,這個生病的女孩,儘管行為任性,但態度與情緒都成熟得像個大人。
我喜歡泰莎那故作雲淡風輕的外在表情。再痛、再慌,都不想表現出來,因為不想讓周圍的人擔心。而女孩生命之中明明有一堆想要完成的事,卻無力將那些都實踐的木然,也在電影裡頭不斷呈現。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的那個年歲,或許煩惱的事情是不同的,但是泰莎的那一份惆悵演技,深深地喚醒我青襟時期的易感靈魂。
我也好喜歡泰莎在迴光返照時與家人的共處,然後她看著家人一個一個地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泰莎被迫接受人生是「珍貴的片刻即永恆」的概念,再怎麼不甘願,都只能咬牙。
「生命是一連串的片刻。( 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
她努力了,而在每一個美麗的片刻之中,她也的確讓自己的生命完整了(何況她還間接幫助了一個男孩繼續讓自己的人生前進了,簡直功德一件)。只是,GOD!為什麼人生這麼短?!
擁抱是美好的,家人相聚是美好的,與情人在一起也是美好的,可是為什麼不能一直、一直下去?
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夠與愛的人一直在一起,那一份純粹的幸福,只有十七歲的女孩能夠懂它無價的價值。不是因為泰莎時日無多,而是因為當我們跨過了那年紀門檻的時候,更複雜的世界把我們眩惑了,花花世界,滾滾紅塵,常常把單純的幸福糟榻成一文不值的模樣。
而泰莎只是有幸得以永遠停留在那最美好的感知狀態之中罷了。
我覺得達珂塔芬妮好幸福,藉由《愛正好》,她留下了自己的青春,並且不論以後她長大變成什麼樣的人,都有一部過往的作品能夠提醒、喚回自己那一份莫忘初衷的純愛心靈。
十七歲的女孩總是會思考的那些,正是人生裡最重要的部分。
(ps:《愛正好》的泰莎是17歲,原著小說名稱是【16歲的最後心願】。而女主角達珂塔芬妮今年18歲,取個中間值,個人覺得ok。)
cheer給《愛正好》星星數:
原始期待★★★★★★★★☆☆
議題深度★★★★★★★☆☆☆
劇本結構★★★★★★★☆☆☆
觀賞價值★★★★★★★☆☆☆
附加價值★★★★★★★★☆☆
主角設定★★★★★★★★☆☆
景致美感★★★★★★★★☆☆
觀後分數★★★★★★★★☆☆
作者:雀雀
【雀雀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