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麵包情人》從台菲的社會問題到個人的選擇


撇開那些穿插在其間的詩詞,《麵包情人》或許確實代替抒發了外勞的心聲及強化,不過在另一方面,個人卻有點由衷期望單純地讓影像去說話就好,畢竟和其他部分的平實紀錄相比,顯得有點突兀做作,最重要的是單純影像的力量可能會更具有感情,會更有後勁吧!?不過基本上,這部紀錄片其他的絕大部分大致還是做到了!

說在前頭,如果將情人的定義擴大至家人的話,整部電影便在如此的前提下凝聚出一個核心命題出來,即之所以取如此片名,麵包情人的背後想法:要麵包還是要情人?不然,這部電影涵蓋許多面向,從前面剝削外籍勞工,進而看見台灣照護系統的問題,到後來紀錄這些堅毅的女人們完成合約回國後的生活,促使個人的自我反省,歸結出主要的概念。橫跨多年,往返台灣、菲律賓兩地,情感豐沛地觀看著外勞生活,這是《麵包情人》。

這個真實故事,一步一腳印地從十幾年前開始記錄起。每個人因為各式各樣的『錢』事,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工作,對抗語言不通所造成的不便之餘,為了能在補上仲介費之後,還能拿得出一筆錢回家的信念,讓即使是超乎想像的辛勤,甚至是過勞的工作,也必須吞忍下去。旁觀者如我們,總有些於心不忍,特別是看著這些那些瘦小的身軀,纏抱著養老院的阿公阿嬤們,費力上床的景象,及還得擔心所照顧人們的安危、有些住院者又並不那麼乖乖配合,還有超過八小時以上的工時......

紀錄片要好,總覺得其中一點是:看似毫不費力地透過鏡頭讓觀影者旁觀著,卻在這樣單純的呈現裡,讓問題、隱憂自動脫出,反而更充滿力道。撇開那些穿插在其間的詩詞,或許確實代替抒發了外勞的心聲及強化,不過在另一方面,個人卻有點由衷期望單純地讓影像去說話就好,畢竟和其他部分的平實紀錄相比,顯得有點突兀做作,最重要的是單純影像的力量可能會更具有感情,會更有後勁吧!?不過基本上,這部紀錄片其他的絕大部分大致還是做到了!

以紀錄著外勞的工作狀況及平時插科打諢為主軸,無論是同事之間,國籍異同之間,員工與住院者之間......儘管未特別放上字卡,為場景註腳,但這樣環境之下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卻緩緩浮現;並於紀錄的脈絡裡,透過時間軸的前後呼應,將體制下的毛病,一一彙整成形。如人力問題:同事只要有人請假,另外一人就要超時加班;家屬開玩笑地說著打死她女兒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外勞離開台灣之前有感而發出我不來照顧,誰來照顧的慨歎。當然還有其他暴露的危機。

然後這部紀錄片的主要角色於幾年間的陸續往返台菲兩地或全然回菲律賓之後,切合片名的主要命題才逐漸聚焦。其實在一開始,導演以友人的身分回去找這些外勞的影像,總感是多餘的,彷彿和前面的內容不大相關,不過當大量側錄著這些外勞的家庭狀況,以及和這些主角們談談他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現在的感受後,又在不自覺間回到正軌。我不得不說這個部分也頗為了得,以身為友人的身分去關心這些外勞的生活,卻帶給我們看到勞動輸出量在世界數一數二的菲律賓,各家庭背後的大問題。

不提所附帶呈現出菲律賓的工作機會,經濟狀況,當這些堅毅的女人們為了自己家庭在外面打拼,家人歡聚的場景只能出現在夢裡,容貌只能浮現於思念中的狀態下,合約到期回國後,對於是否還要再出國工作,想必相當掙扎,結果丈夫所給予的對待又是甚麼呢?甚至驚訝的是大部分家人們的反應。價值觀似乎默默地被嚴重扭曲了,因而,導演在拍攝紀錄片之餘,也透過他的這些紀錄帶回去給這些外勞的家人們觀賞,讓他們知道母親在外面工作之辛苦,反之當然也一解身處異鄉的工作者之相思之情阿!

並列著這些外籍工作者的諸種家庭現況以及主角們面對如此情景的心聲,或多或少也刺激了觀影者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這條漫漫人生道路上,自己想要的到底是甚麼呢?選擇其中之一,就會失去另一個選擇是否為絕對必然呢?歸溯至那些老人們之所以在養老院中,不就是每個家庭為了生活所做出的選擇?當然其中尚存在探望與否的差別。於是外籍工作者之於家人思念的情緒或多或少應有轉嫁到這些阿公阿嬤身上,讓自己內心的虧欠取得救贖吧!?同樣地,或許阿公阿媽也在他們身上尋找依靠,甚至是從未來探望過自己的兒女身影,盡情撒嬌,盡情任性......因而所有片子中的趣味,雖確實帶給觀影著歡笑,但對照其他絕大部分的種種,反倒有點苦中作樂的淒涼感。

電影從台灣和菲律賓大體制下的社會問題,縮小到個人選擇,又延展出家庭生存的考量,見導演以一貫之的意圖奏效。原本的念頭想著為何中文片名的兩個名詞之間不加個標點符號,英文片名是or不是and,但在人生旅途裡,這終究不是純粹的二分法就可直接定奪的,人畢竟貪心地兩者都要,只是在環境等等諸多因素考量之下,身不由己地做出了選擇,是否和自己當被問到麵包還是情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一樣,顯然不能一概而論,似乎只能亦步亦趨地因時地制宜,並盼望自己未完全鬆開捉住另一邊的手阿!

本期焦點-【v.366】 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