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芭蕾首步曲》理想人生的體現


《芭蕾首步曲》不像是部紀錄片,反而比較像是理想人生的體現。不只是給練舞之人看了勵志,即便是常人如我們,也可以透過本片看見芭蕾人的世界。

紀錄片可以很神聖,但是也可以很溫情,只要是真曾發生過的事,被拍攝記錄下來了,就算是紀錄片。如果可以擺脫那些對於紀錄片本質過於沈重的期待和要求,純粹以一個舞者(甚或運動員)的角度出發,來看《芭蕾首步曲》,那麼,《芭蕾首步曲》是會讓那些已經下定決心要鍛鍊自身身心的人得到鼓勵的。

不只是給練舞之人看了勵志,即便是常人如我們,也可以透過《芭蕾首步曲》,看見芭蕾人的世界。《芭蕾首步曲》是一部很刻意的紀錄片,精心蒐集了世界上幾個很年輕的芭蕾舞者,跟拍、介入。拍攝期程,是從一年一度的『美國青年芭蕾大賽』的初選之前,一直跟拍到決賽之後。

表面上,《芭蕾首步曲》跟拍了五組年輕舞者,他們分別是艾倫和蓋雅兩小無猜組、米凱拉、米可姊弟組、蕾貝卡,以及強賽巴斯丁。但實際上恐怕不只是如此。基於《芭蕾首步曲》的完滿結局,我們可以回推去想像、甚至得知:劇組絕對是跟拍了兩倍多、三倍多,甚至是更多更多的舞者,只是後來的《芭蕾首步曲》採取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剪接方式,捨棄掉其他那些雖然因為看好而跟拍、卻在比賽時表現得不夠好(或者犯了跌倒等大失誤而敗北)的幾個人,留下了的是這有好結果的五組人馬。

於是,最後,《芭蕾首步曲》成為一部「只有好結果的紀錄片」。紀錄片有什麼使命,是拍攝者無論如何都應該背負的?並沒有,不是嗎?(不過,看多、拍多,或者是教多了「怎麼看、或怎麼拍紀錄片」的那些人,可不這麼想。)如果丟掉那些關於『紀錄片應該要……』的成見,放輕鬆地去享受孩子們因為熱愛跳舞而努力、而犧牲了其他的生活品質、而在上台演出時展現的豐碩成果……那麼以此來看,這些小孩所展現的精神偉大之處,絕對不比紀錄片的本質精神來得遜色。

電影中的小主角們,從11歲的艾倫、蓋雅(比賽是為了一份榮譽),到十五歲的強賽巴斯丁(Joan Sebastian Zamora)(比賽是為了可觀的獎學金),甚至到美得跟芭比娃娃一樣的蕾貝卡公主(比賽是為了能當職業舞者),每個人對於芭蕾的熱情和努力付出,都到了驚人的地步。那種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程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一些辛苦的職業,例如運動員、模特兒,還有演員。舞者和他們一樣,都必須要嚴格操使自己的身體,不論是胖瘦、體況,都得要認真控制,不能縱容之。他們都不只是靠勞力,還得要有一副韌性耐操的精神魄力才行。

因為跟拍了非常年輕的舞者,所以《芭蕾首步曲》有著不少非常可愛的橋段,例如是那個三歲就開始跟著姐姐習舞,學了十年、帥到爆表、舞技神到犯規的艾倫,就算不提他父親是海軍軍醫的身份(坐飛機還升等商務艙!),憑他自己那種天之驕子般的面貌和才能,絕對可以吸引一堆人從此陷入迷戀芭蕾的世界。

以及身材好、臉也美的富家千金公主蕾貝卡,當過高中啦啦隊隊員、舞技也很不錯,雖然當代世界每個舞團都在縮編,她想要以跳芭蕾為職業的夢想並不容易實現,但是仍然能遇上曙光(而且蕾貝卡和艾倫都是屬於人生勝利組,憑他們練舞的能耐,就算不當舞者維生、也絕對也能夠在其他領域上成功,因為他們夠堅忍)。

這兩位舞者的case也呼應了《芭蕾首步曲》的評審教練所說的:『芭蕾是一昂貴、辛苦又煎熬的領域,對於肉體要求的門檻又高,很少人能夠完全符合標準』。

當然也有父母強力介入而成功的case,像是以色列的蓋雅(母親本身就是舞蹈老師),和美國日本的混血兒米可(母親是位虎媽,但小女孩米可本身也很喜歡芭蕾、又有天份)。

還有將芭蕾視為人生全部賭注的舞者。例如本片主人翁,強賽巴斯丁、還有黑人女孩米凱拉。沒有強有力的經濟背景,他們的人生只有芭蕾。失去的話,便一無所有!不過,因為《芭蕾首步曲》是一部只有好結果的紀錄片,所以你無需為強賽巴斯丁和米凱拉擔心太多。

林林總總各樣的舞者,建構起來的《芭蕾首步曲》,各段充滿爆發力的舞蹈、以及探視到舞者家庭背景的種種情事、還有舞者與教練之間的互動,老實說,讓我看得很開心。

芭蕾首步曲》簡直不像是部紀錄片,反而比較像是理想人生的體現。不過,這樣也好。美式精神不就愛談這套成者為王的勵志議題?如果這樣的故事聽多了,能夠幫助那些信心不足的人們可以往光明面去思考、想像。然後人生就可以像是前陣子大受歡迎的【秘密】一書所說的:『因為正面思考而得到正面人生!』這樣,不也挺好的?

作者:cheercut 【雀雀看電影】

本期焦點-【v.356】 201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