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扮遊戲》女孩跨不過去的中性界線
生而為人,很多事情我們無法自己決定,不論是父母、家勢或者是性別,自我了解與探索,本來就需要一點時間,而《裝扮遊戲》所講的,就是這一段。
摘下2011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審團大賞的《裝扮遊戲》(費城QFEST觀眾票選獎、紐約NEWFEST最佳女主角、舊金山FRAMELINE最佳劇情片),講盡了女孩長大之際的那一段純粹而又美好的青春。
劇情大綱:
洛兒是個好女孩,照顧妹妹很溫柔、也很體貼有孕在身的母親與辛勞工作的爸爸;洛兒是個好同伴,和女生相處無礙、和男生玩耍也絲毫不輸(足球、玩水、打架…)唯一的問題,就是洛兒對同伴們說了一個謊……
成長的紀念品
導演瑟琳‧席安瑪(Celine Sciamma)說:「人們常覺得童年是一段純真歲月,我則認為那是充滿感性與曖昧情感的階段,那就是我想描述的。」
事實上《裝扮遊戲》的劇本就是改編自導演自己的經歷,《裝扮遊戲》算是導演送給自己(與大家)青春的一個紀念品。而柏林影展送給導演的紀念品就是一隻泰迪熊(柏林影展泰迪熊獎評審團大賞),真太可愛了。
你為了你自己的『成長』,留下了什麼樣的紀念品?
《裝扮遊戲》之中,洛兒有一只盒子,裡頭存放著的,是從她身上脫落下來的東西。時間到了,乳牙就會自己掉下來;而時間到了,中性的姿態也就會被社會甚至是自己的身體給背叛剝除,當洛兒把那一塊粘土煞有其事地放進她的盒子裡頭之時,那份不能當男孩的遺憾於是昭然若揭地站了出來。
沒有人可以真正地當一個永不長大的彼得潘,而洛兒給自己一個暑假,盡情地經營自己的裝扮遊戲,相信不算是太過分的事情。
面對性別前夕
尤其讀過女校的人,都可能會有一段時光,認為『帥氣的女孩』大勝『帥氣的男孩』。這是一種對於異性開始好奇之前的過度期、也是一種對於同性之間的惺惺相惜。
在那一段時光之中,女孩們在一種特殊的成長環境之下(通常是女校),得以編織一個小宇宙、理想國,在那個世界裡,女孩們學習著與親人以外的同儕經營友情、發展出類手足之情、甚至是類愛情的雛形……在此通稱為『感情』吧。這種無性便可繁殖似的感情經營,建構出了一種力量強大並且堅貞無比的連結關係,那種互相喜歡,是超越了個體、也超越性別的。而這一切的美好,都將會由社會與現實的介入而擾動清夢(通常是畢業的分飛),這種必然,永遠都是將女孩之情劃下句點的幕後黑手。女孩們,一個一個地各自被推入真實現實的世界,與紅塵中的紅男綠女互相攪和,累了,就總會回首想起當初那一段純粹而又美好的青春歲月;而幸運的,甚至能夠持續地維持住那份真摯的聯繫,不論世道如何變化。
大人?制度?大世界介入了女孩們的小宇宙,這才是讓女孩們的世界開始複雜起來的根本原因。
這部電影,沒有男主角。
我覺得《裝扮遊戲》在紐約NEWFEST獲得了個最佳女主角的獎項,其實也是幫忙證明了女孩的人生時光裡,有那麼純粹的一段、是不需要男生的存在的。
紅花綠葉 春至齊放
洛兒有一個很不錯的家庭:父慈子孝、姊友妹恭,一團相親相愛之氣,雖然有時候裝容不下洛兒想當男孩的失落空虛,卻也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你會覺得不論洛兒如何成長,她都是幸福且被保護著的。
除了Zoé所飾演的洛兒(十歲)撐場之外,洛兒妹妹(Malonn Lévana飾演,六歲)也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除了一張超美的臉龐之外、融合古靈精怪與純真孩子氣的演出,彷彿是天生註定要吃演員這行飯似的完美。
電影裡面還有一幕、是洛兒的女友麗莎來找洛兒,妹妹見到麗莎、跟麗莎表示家裡只有她在。關上門後的妹妹獨自一人坐在家中門廊,有一種屬於兒童的百年孤寂之感!這鏡頭實在是太會說話了!看得我們都笑炸了!
關於自我探索
生而為人,很多事情我們無法自己決定,不論是父母、家勢或者是性別,自我了解與探索,本來就需要一點時間,而《裝扮遊戲》所講的,就是這一段。
片中,洛兒母親告訴洛兒,她不在乎洛兒要將自己裝扮成女孩子氣或者是男孩子氣,但至少洛兒必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身體是女生這件事實,以我這孩子身兼大人的角度來看,洛兒媽媽講得真是鏗鏘有力。
我們都屬於自己,可以有屬於自己的專屬扮相(不管你是想要走帥氣的路線或者是極端的洛可可路線),因為這個世界早就已經允許每一個人將自己打扮成與眾不同的樣子了。所以,洛兒,可以當自己的米克,如果她真覺得那樣當自己最自在的話。
做自己,自然就會有喜歡你的人出現,所以,別怕。
作者:cheercut
【雀栭,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