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叫好又叫座,但…
黑白的種族摩擦是美國不可磨滅與根深蒂固的歷史瘡疤,《姊妹》在票房上優異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回歸到電影,坦白說片長長達近兩個半小時的《姊妹》,絲毫沒有讓我感到驚艷。


老實說我本來一直以為歐巴馬當選、成為美國第別開生面的第一任美國黑人總統,種族議題的電影的熱度會有所下降,不過我畢竟是外來者的角度,黑白的種族摩擦是美國不可磨滅與根深蒂固的歷史瘡疤,《姊妹》在票房上優異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回歸到電影,坦白說片長長達近兩個半小時的《姊妹》,絲毫沒有讓我感到驚艷。
劇情介紹(此段轉載開眼電影網):

故事描述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保守家鄉的母親認為一樁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但她發現為白人一手帶大孩子的黑傭,不論在生活或態度上,時常得到不平等的待遇。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大膽的寫作計劃: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並寫成一本書。

即便目前在台灣看過電影的部落客也多半是讚譽有加,那麼如此一部演員演繹、角色設定、劇本完整、題材鮮明,乍看下個個到位的電影為何很難讓我衷心的感動與推薦?並不是刻意要特立獨行提出力排眾議地異議,而是我真的認為導演泰德泰勒在電影調性的拿捏上有嚴重漏洞與瑕疵。電影最大的爆點來自於黑人傭人給趾高氣昂的白人女主人,教觀眾為之稱快、不由得縱聲大笑;常看喜劇電影的觀眾都知道,相同的點鬼打牆式地重複堆疊往往會匯聚成強而有力的「笑彈」,最佳的範例莫過於周星馳的喜劇片。

作者:吳至歪
【文藝復興】
本期焦點-【v.0320】 2011/11/24
其他新鮮事兒

《伴娘我最大》誰來撞死那個瘋婆娘 (11/24)

《Cars 2:世界大賽》汽車特務 (11/24)

《魔球》一個人單挑全世界的槓桿遊戲 (11/24)

《戀之罪》他們的世界,沒有文沒有語 (11/24)

金馬入圍名單總複習 (11/24)

《人形蜈蚣2》導演將觀眾當弱智耍 (11/24)

我不要死:生命的能量 (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