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突破傳統的教育片
不可否認,《瓦力》的教育意味很濃厚。一個被人類荒廢、充滿垃圾的地球,和苦守地球的孤獨打掃機器人。題材並不新穎,甚至很容易淪為單純的說教片,但皮克斯厲害的地方就在於舊題材也能有創新的表現手法。除了更進步的3D動畫技巧,用愛情和科幻作為包裝,將嚴肅的議題變得震撼又感人,是《瓦力》看似平淡卻又如此動人的原因。
機器人談戀愛,《瓦力》不是第一個;未來世界充滿垃圾,警示人類、強調環保的電影,《瓦力》不是開路先鋒;因為過於依賴科技而導致人類肢體退化,《瓦力》不是第一個提出此概念的作品;人工智慧背叛人類的題材,《瓦力》更不是開山祖師。但將這些題材混在同一部電影裡,又能夠保持完整性和原創性,皮克斯的《瓦力》卻可能是影史上的第一位代表。整部電影雖然架構在舊式的未來想像裡,但卻不讓這些元素變得混亂又尷尬,該說的、該提的,無需言語,只用幾個畫面就完美呈現。
電影一開始就是以高空俯瞰的方式瀏覽整片垃圾山,雖然只是瓦力一個人孤獨忙碌的身影,卻將人類這幾百年的變化簡潔明瞭地完整交代。原本瓦力有很多同樣型號的朋友,但都因為年久失修而無法動彈,機器人的屍首、瓦力和小蟑螂的互動,短短幾分鐘觀眾就清楚知道這個機器人是孤寂的。當瓦力為了一見鍾情的美形機器人伊芙衝上公理號時,看見所有人類全都躺在漂浮電控椅上,變成好吃懶做的大胖子時,故事也只是用瓦力充滿好奇心和救援心的角度來看人類七百年來的演變,而非用充滿批性的口吻謾罵。電影一旦扯到嚴肅的議題,最怕的就是流於說教,但導演安德魯史丹頓卻選擇用溫馨浪漫的角度來看人類 21世紀最迫切的議題之一,比起某些總是帶著恐嚇暗喻的嚴肅報導,柔軟觸動人心的手法更能引起共鳴。
這是一部商業電影,但電影開始就是幾十分鐘完全沒有對白的影像,弄不好就會讓觀眾失去好奇心,不得不誇獎《瓦力》的賭注下得又大又準。畫面上只有孤寂地配音和灰茫茫的垃圾地球,讓人聯想到《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後半段的畫面運轉,不同的是,《機械生活》沒有劇情的拍攝手法,很容易讓沒有類似觀影經驗的觀眾陷入迷茫的思緒,即便此片從影像和音樂,每個節奏都抓住人類心理的變化,是相當成熟的創作。但《瓦力》卻在選擇僅用畫面呈現震撼感的同時,又兼顧觀眾的興趣和故事的鋪陳,於此,皮克斯的動畫已經超越自家先前的作品,畫面意境的掌控功力又更上一層樓。
瓦力最愛看的《我愛紅娘(Hello, Dolly)》錄影帶除了表明他嚮往愛情的心,更說出濃濃的懷舊情感。由「妙女郎」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我愛紅娘》剛好是上世紀歌舞片潮流最後的經典,當年才27歲的芭芭拉史翠珊獨挑大梁,飾演一個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守寡媒婆,活潑亮麗的演技讓電影充滿繽紛色彩。而已經和皮克斯「聯姻」的迪士尼,在其傳統動畫最轟動的年代,無論是早期的《白雪公主》、《灰姑娘》,或是晚期的《阿拉丁》、《獅子王》,都脫離不了歌舞片的影子。今年年初的《曼哈頓奇緣》除了惡搞不少迪士尼自家的「梗」外,亦帶著一點點懷舊的風情,故用歌舞片來塑造影響瓦力內心的重要因子,可說是再貼切不過。
除了歌舞片,這部充滿人工智慧的太空冒險電影也少不了向大導演庫柏力克致意。當公理號上的人工智慧失去控制時,一生都活在電動漂浮椅上的肥胖艦長終於離開機器,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對應著艦長室裡猶如人類演化史的「歷代艦長玉照」,配合《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開頭音樂,人類與生命的演化生存史似乎就此拉開新的一頁,無論是背景、音樂還是各種映襯,《瓦力》在此都和《2001太空漫遊》做了完美的呼應。好巧不巧,今年剛剛好是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40週年慶。或許知道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的觀眾不多,但整體編排依舊輕鬆易懂,讓皮克斯再創一部雅俗共賞的優秀作品。
離開懷舊經典,剛強的「女主角」伊芙配上老舊忠誠的「男主角」瓦力,明顯女強男弱的對比不但是守舊的迪士尼電影幾乎不太碰觸的題材,也是許多好萊塢劇本容易處理失當的議題。前幾年《我的超人女友》就是最明顯的「女強男弱」組合,導演和編劇想用誇張的喜劇來包裝嚴肅的兩性問題,可惜處理卻失焦,無法成功引起觀眾的共鳴。《瓦力》重新動用這種組合,不但一點都不突兀,反而增加了浪漫感人的溫柔,瓦力的傻氣成為他最動人的特質。雖然電影最後,人類的選擇多了股不切實際的天真和單純,畫面中的人類心智彷彿回到80年代的迪士尼,似乎多了點不完美,卻也和現實生活中的人類行為做了呼應和對比。《瓦力》超出了機器人談戀愛的範疇,硬梆梆的古老題材少了說教、多了浪漫,不但講述了一個以男性為主題、內涵更完整的愛情故事,也給人類的未來帶了點不一樣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