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黑暗騎士》:娛樂與內涵的雙贏


無論就今年的續集或漫畫改編電影來看,《黑暗騎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甚至可以和山姆雷米2004年的《蜘蛛人2》等量齊觀,也就是不僅青出於藍,甚至為故事的原型灌注了更豐富的內涵層次,絲毫不被炫目的視覺特效所遮掩。再者,作為希斯萊傑的遺作,《黑暗騎士》也是一首震撼不絕的天鵝輓歌,讓人在惋惜之餘,也驚嘆他的表現。

「蝙蝠俠」系列在過去不是沒有高峰的。我們甚至可以說近二十年來的漫畫改編電影熱潮,上世紀末由提姆波頓帶領的「舊蝙蝠俠系列」,居功厥偉。提姆波頓最成功的時候(例如1992年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除了人物造型與高譚市這個故事背景的設計外,就是對蝙蝠俠對手的塑造(包括外觀與性格),以及將蝙蝠俠一併列入「怪物一族」的黑色幽默。克里斯多夫諾蘭和他的班底不可能不知道這些珠玉在前的,有趣的是由他掌舵的《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和這部《黑暗騎士》對於蝙蝠俠之所以成為蝙蝠俠以及他和小丑的對抗,「正巧」就是提姆波頓導演的第一集《蝙蝠俠》(Batman,1989)的主要內容。諾蘭為什麼要用近乎三倍的片長去重新詮釋前人已經觸及的部分?這公然的挑戰,正是他亟欲凸顯的用心。如果說提姆波頓在上世紀就已完成一場華麗的顛覆(至於荒腔走板的三、四集就不關他的事),克里斯多夫諾蘭則想從外到內進行一場黑暗的探索。


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要比較他和當年的傑克尼柯遜誰演得好,有點困難,但他顯然更可怕一些。從影片開始不久的銀行搶劫,就能看出他如何擅用人人自危與人人為己的天性,讓別人自相殘殺、他則坐收漁翁之利。他完全不像《蝙蝠俠大顯神威》裡的貓女或企鵝那樣令人同情,彷彿他們的叛逆都是對殘酷人間的報復;希斯萊傑的「小丑」雖然也講了幾個不同版本的悲慘身世,卻只更讓人覺得他像勾引浮士德出賣靈魂的千面惡魔梅菲斯托:幽默、刻薄,看似瘋狂實則理性,恐怖的不在他個人親為、而是誘人迷失,天使與騎士都可能因他而成為魔鬼的同路人。


他會給你如是的難題:如果只有一艘船能獲救,你會不會犧牲另一艘船上素昧平生的無辜者,而且親自按下引爆鍵?他甚至運用蝙蝠俠堅守的「原則」,來製造整個社會的失序,而讓蝙蝠俠即使表面獲勝了,卻必須自願領受黑暗詛咒,難見天日。這部堪稱有史以來劇本最複雜的「蝙蝠俠」電影,情節幾度逆轉,已經不只是角色在鬥智,而是近乎道德試煉。有一度我差點以為克里斯多夫諾蘭終究掉落好萊塢窠臼而高呼「人性本善」,後來才發現一波又一波的試煉並未讓答案定於一尊。而最殘忍的是,原本共同維繫正義的伙伴可能受不了打擊而成為邪惡的一方,而蝙蝠俠只好背負一切罪咎,以假象和謊言去支撐人心僅存的信念,讓電影最後籠上了更深的悲劇性。而且蝙蝠俠也不是「全知」的,當老管家及時收回女主角留給他的信時,不也預見了人性所能承受的底線,並非刀槍不入的蝙蝠裝所能領受的!


過去飾演「小丑」的演員,臉上都像帶了面具似地化上濃妝,這回我們卻可以清楚看到希斯萊傑藏在薄薄油彩下的臉部線條和扭曲表情,他那如毒蛇吐信般的舌頭、游移的眼神、以及無惡不作時的嘻笑神態,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把所有光彩盡歸「小丑」也不盡公平。本片在編導演和技術特效各方面的表現都維持了相當的水準,除了換角也影響不大的女主角外,幾乎每個男配角都恰如其份又火候十足。而電影擲地有聲的觀點也證明了好萊塢若干根據漫畫改編的電影,確實拋開原典束縛,自成天地了。

作者:聞天祥

本期焦點-【v.179】 200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