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泥馬:艾未未浮雕
電影先讓人看見肉身,繼而讓人看見靈魂,《艾未未:草尼馬》兼而有之,既長見聞,又添膽識。


「草泥馬」是中國國罵的諧音字,是藝術家艾未未用文明包裝後的罵人話語,也是艾未未挑戰中國威權,自貼於額頭上的反動標誌,《艾未未:草尼馬》從選材到片名都已充分展示了電影的挑戰性格,如果沒有採用更高明的象徵,就少了讓人深思回味的餘韻,艾未未家的那隻會開門的貓,即時解決了導演陳愛麗在處理艾未未那種只能「衝衝衝」,來不及轉彎的衝撞快車的敘事結構。
從2006年起在中國住了五年的陳愛麗,在2008年才剛始接觸艾未未時,剛巧遇上了中國逮捕劉曉波事件,撲天蓋地的反民主浪潮並不能淹沒人們追求真相的心,艾未未的挺身對抗國家體制,以及陳愛麗拍攝艾未未紀錄片都反映著知識份子的醒悟與抉擇,但也正因為政治旗幟如此鮮明,《艾未未:草尼馬》除了為弱勢代言發聲的重責大任之外,其實還應在藝術世界上取得一度之地,那隻貓因而發揮了「明喻」的力量。

至於「人」,自然指的就是艾未未本尊了。《艾未未:草尼馬》中的艾未未其實會讓人想起拍攝過《柯倫拜校園事件》和《華氏911》等片的紀錄片導演Michael Moore:有信念,有勇氣還有行動力的鬼才。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的集權體制下,有多少人敢對抗政府?又有多少人想得出突破政府封鎖的「策略」?《艾未未:草尼馬》所引介的對抗手段,已經儼然革命教材,對當代年輕人都能帶來啟蒙震撼的。

好的紀錄片,首先讓人看見「真實」,繼而勾動人心思維,《艾未未:草尼馬》不忘告訴大家,就算艾未未天生反骨,一旦被官方拘禁後,還是會有噤聲無語的無奈時刻,他的傲骨,讓人欽佩;他的軟弱,讓人唏噓,《艾未未:草尼馬》得能兼備這些元素,自是更值得讓人再三咀嚼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0368】 2012/11/01
其他新鮮事兒

史上最MAN特務 詹姆斯龐德 (11/1)

英雄難過美人關 龐德女郎爭奇鬥艷 (11/1)

《苦役列車》看一本不用付出代價就能體驗真實的小說 (11/1)

哈比人造勢 咕嚕現身紐西蘭機場 (11/1)

歌喉讚:誰的青春誰的歌 (11/1)

不老騎士:黃昏進行曲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