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你所不知道的漫威》讀後感想 (二):超級英雄王國漫威的浴火重生和電影之路(上)


從上一篇文章能了解漫威從 1939 到1996年的歷史,以及《浩克》、《蜘蛛人》、《雷神索爾》、《鋼鐵人》和《X 戰警》等超級英雄的構想由來,這一篇的重點則在漫威影業。

【Marvel Film / Marvel Studio】

即使Stan Lee 想出來的人物就是暢銷漫畫的保證,他的願望仍是讓超級英雄早日出現在大螢幕,七零年代時常在紐約和好萊塢來回奔波,等到 1980 年漫威製片成立 (Marvel Production,屬於母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 Group 旗下的子公司),他直接移居西岸,擔任創意總監,負責電視劇或卡通的發展。Stan Lee仍保有漫威發行人的職稱,但四十年來首次完全不用處理跟漫畫有關的事情,不過他和多家片商的合作始終沒有實際成果,更糟的是,劇本被改得亂七八糟,像是《蜘蛛人》的初版內容竟然把主角變成狼蛛 (tarantula)。

1986 年漫威被New World Picture 製片公司買下之後,除了老闆搞不清楚《蜘蛛人》和《超人》的差別,管理階層也半斤八兩,沒有用心去了解漫畫角色和劇本內容,雖然在1989 和 1990 年推出《美國隊長》和《制裁者》,可是都屬於低成本電影,拍出來的效果很差。相較之下,早在1978 年,死對頭 DC 招牌人物改編而成的《超人》電影就造成轟動,1989 年的《蝙蝠俠》第一集票房同樣開出紅盤。





1988 年漫威又被轉賣給富豪斐雷曼,指派 Stan Lee 負責新公司Marvel Film的電影相關業務,可是電影的製作遠比漫畫複雜,處處受限於片商,大部分的發片計畫都胎死腹中。

1993 年時, Toy Biz 玩具公司的老闆艾克‧珀爾瑪特 (Ike Perlmutter) 和設計師艾維‧艾拉德(Avi Arad) 與漫威達成協議,由漫威出資拿下 Toy Biz 46% 的所有權, Toy Biz 則獲得獨家授權,能夠設計和製造漫威旗下超過四千五百個角色的玩具。艾維被派往 Marvel Film任職,目標是完成 Stan Lee 打拼近 15 年沒有成真的夢想。野心勃勃的他動作很快,同年十月就把《X 戰警》的電影版權賣給二十一世紀福斯公司,籌備工作持續進行,卻遲遲沒有敲定的上映日期。

1996 年漫威賣掉手上的 Toy Biz 經營權,出資成立漫威影業 (Marvel Studio ),仍以電影授權為主。

1998 年新線影業 (New Line Cinema) 製作的《刀鋒戰士》(Blade)準備上映,還傳出尼可拉斯凱吉 (Nicolas Cage) 對演出《鋼鐵人》電影有興趣,但其他的《X 戰警》、《奇異博士》和《夜魔俠》依然雷聲大雨點小,老是停留在計畫階段。


【Marvel Reborn:1996-1999】

簡單交代完漫威影業的歷史,現在來關心宣告破產的漫威。只向錢看不看漫畫的兩大富豪爭奪經營權,誰才是最後贏家?為什麼《蜘蛛人》會成為漫威的救星?



1998 年漫威的《Heroes Reborn》才推出一年,又發表《Heroes Return》系列,再度把《復仇者聯盟》、《美國隊長》、《驚奇四超人》和《鋼鐵人》的故事重開機,此次採取回歸基本面的做法,聘請二十幾年前離職的作家和畫家。初期銷售量還不錯,但難以抵抗整個產業每年下滑 20% 的劣勢,授權計畫也窒礙難行,在漫威很可能結束營業之際,沒有人願意付高額費用,換取製作相關商品的權利。



此時銀行失去耐心,不滿漫威積欠大筆貸款,下令他們進行改組,搖搖欲墜的漫威就像身受重傷,血流不斷的傷患,引起商業大亨卡爾‧伊坎 (Carl Icahn)的注意。他像一條嗜血鯊魚,準備逼退現任老闆斐雷曼,買下公司再伺機拋售。卡爾一出手就搞定漫威集團三分之一的債務,超過一半股份的話,就能穩穩擁有行政掌握權。外界本來以為是兩大富豪的金錢鬥爭,卻殺出意料之外的競爭者──Toy Biz 公司,為了獨家生產玩具的權利而奮戰。



漫威對斐雷曼和卡爾來說,只在乎這個商標有多少價值,根本不管員工死活,以及漫畫是否繼續發行。對艾維而言,漫威就是文化的象徵,勝過財務報表的數字,應該要由真心喜愛漫畫的人來經營。身為玩具設計師的他想出了妙計,開發玩具就像一場電影或表演,必須找出別人想玩這個玩具的理由,如同士兵上了戰場,要有思想主義才有機會獲勝,既然 Toy Biz 的財力和權勢都比不過兩位富豪,不如嘗試用一個好的故事迎戰。

在一場關鍵會議中,卡爾提出的報酬讓銀行代表們見錢眼開,眼看即將拿到漫威的經營權時,艾維衝進會議室,警告所有在場的人:「美國是世界上最有創意的國家之一,但過往今來被創造出來且持續受歡迎的虛構人物寥寥可數,除了《星際大戰》(Star Wars)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根本很難再舉出成為經典之作的例子。」

過去幾年艾維跟好萊塢片商推銷漫畫人物的經驗在此時派上用場,再接著說:「我敢拍胸脯擔保《蜘蛛人》本身就有十億美元的價值,你們卻只從卡爾手上拿到三億八千萬,而且還是全部漫畫主角的總價?就這麼倉促地在一個鐘頭裡,決定了漫威的存亡?光是一位主角就值十億,別忘了漫威還有《X 戰警》和《驚奇四超人》等角色,通通有改編成電影的潛力!」



那些代表大多數是年輕人,全是看漫畫書長大的,艾維的這幾句話如同當頭棒喝,他們發現超級英雄的潛在價值後,決定改為支持 Toy Biz 併購漫威,法院更撤銷原本對卡爾有利的判決,這場勝利歸功於艾維的另類思維,當然《蜘蛛人》的功勞也要記上一筆!

同年 8 月由新線影業製作的《刀鋒戰士》(Blade)締造佳績,全球票房有一億三千萬美元,好萊塢第一次見識到漫威漫畫人物的吸金能力。 9 月時 Marvel Entertainment Group和 Toy Biz 公司合資成立 Marvel Enterprises,終於結束過去兩年的紛擾。



公司的經營權大勢底定後,漫威在11 月推出《Marvel Knights》系列,包括《夜魔俠》、《黑豹》、《異人族》和《制裁者》,聘請導演 Kevin Smith 替《夜魔俠》系列撰寫劇本,吸引許多讀者慕名購買漫畫,他本人也在脫口秀節目打廣告,不僅讓銷售量大增,還因此賣出電影版權,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漫威。



在1999 年,Peter Cuneo 在風雨飄搖中上任,是漫威兩年來的第三任執行長,雖然對漫畫很外行,但過去有讓其他六家公司起死回生的經驗,他拯救漫威的兩大策略如下:

1.大量授權:在最短時間內,用授權方式讓漫威的品牌在全球知名度極大化,包括電影、電視劇、服飾和文具用品。創造新的超級英雄風險太高,乾脆沿用過去成功的主角,像《蜘蛛人》、《美國隊長》和《浩克》。另外,還成立 Marvel Characters Group,把旗下的每位英雄人物視為獨立品牌,例如配合快上映的《X 戰警》電影,負責人必須思考出版部門要做哪些行銷工作,並整合其他部門,發揮綜效 (synergy)。

2.電影電玩:這兩種多媒體能幫更多人認識漫威,並選擇不跟特定對象綁約,增加超級英雄的曝光率。電影方面跟不只一家好萊塢片商接洽,電玩方面則跟多家電玩公司合作,因為電玩的死忠用戶和漫畫讀者類似,同為13 到 30 歲的男性。

P.S.這張圖能看到漫威超級英雄的版權所有人,藍色圓圈內的《X 戰警》包括《金鋼狼》等主角仍在二十一世紀福斯公司,所以不會出現在《復仇者聯盟》電影裡。至於《蜘蛛人》版權在索尼手上,幸好漫威和他們達成協議,同意《蜘蛛人》演出漫威自製的《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




【Marvel Knight to Marvel Now:2000-2014】

邁入新世紀,漫威也有新氣象,新任執行長制定授權第一的策略,新任總編輯則重啟經典漫畫的劇情,想幫漫威恢復過往榮光…



2000 年Joe Quesada 接任總編輯,誓言重新贏回讀者的心,他知道即將上映的《X 戰警》和計畫中的《蜘蛛人》電影勢必帶動漫畫的購買慾,可是超級英雄擁有悠久歷史,動輒三十或四十年,年輕讀者沒時間去鑽研來龍去脈,本來打算直接結束《漫威宇宙》,後來用比較溫和的替代方案,推出《Ultimate / 終極系列》。漫威再次介紹每位主角的起源。改以電影劇本的寫法,每六集為一個系列,而非像連續劇一集一集永無止盡地相連,這樣新讀者不必為了瞭解某一件事,去翻好幾年前的某一期漫畫。另外,《終極系列》等於是給好萊塢製片的企畫書,漫畫主角直接以特定演員的外貌繪製,像《美國隊長》的原型是布萊德‧彼特;《鋼鐵人》是強尼戴普;神盾局局長尼克‧福瑞是山繆傑克森 (從原本白人的設定改成黑人),幾乎不用重新選角。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福斯影業無預警把《X戰警》上映時間提前半年,新版漫畫錯失搭上電影熱潮的最佳時機,幸好還來得及製作《蜘蛛人》、《復仇者聯盟》和《驚奇四超人》,讓《終極系列》替漫威在 2000 年打響成功的第一炮。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X戰警》電影,對日後的超級英雄電影起了投石問路的效果。 Tom Desanto 原本是導演布萊恩辛格 (Bryan Singer) 的助理,努力說服對方漫畫也可以很酷,更能有深刻的主題,像人類的後代到底會變得更強更好,解決全球暖化或核能問題,還是像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註定被汰弱留強?他們兩人從 1996 年起,花費四年半完成改編劇本,不往漫畫中《天啟》(Age of Apocalypse)的情節方向走,改為著重 X 教授創辦學校的動機。

此部電影於 2000 年上映,繳出兩億九千萬美金的成績,讓大家知道即使沒有大牌明星,一樣可以賣座,當時飾演《金鋼狼》的休傑克曼 (Hugh Jackson) 和《暴風女》的荷莉貝瑞 (Halle Berry) 仍默默無名。另外,雖然《X 戰警》只被少數讀者熟悉,可是電影化就能打入「大眾」文化,不再侷限於「小眾」的漫畫市場。



X戰警》的票房讓片商吃下一顆定心丸,更堅定開拍《蜘蛛人》的決心。這個 1962 年創作的角色,經過四十年的特效進步,以及十幾年的版權爭奪後,哥倫比亞影業終於在 2002年讓《蜘蛛人》上映,狂賣八億美金,一舉打開漫畫電影的新時代。



同一年還有《Blade 2 / 刀鋒戰士2》,隔年起五家片商陸續推出多部漫威授權電影,包括2003年的《Daredevil / 夜魔俠》、《X-2 / X戰警2》和《Hulk / 綠巨人浩克》;2004 年的《The Punisher / 制裁者》、《Spider-Man2 / 蜘蛛人2》和《Blade: Trinity / 刀鋒戰士3》;2005 年的《Elektra / 幻影殺手》和《Fantastic Four / 驚奇四超人》;2006 年的《X-Men:The Last Stand / X 戰警3:最後戰役》;2007 年的《Ghost Rider / 惡靈戰警》、《Spider-Man3 / 蜘蛛人3》和《Fantastic Four: Rise of the Silver Surfer / 驚奇四超人2:銀色衝浪手》。



文章接續:《你所不知道的漫威》讀後感想 (二):超級英雄王國漫威的浴火重生和電影之路(下) 下篇文章講述之後漫威自己僅拿到微薄分紅,決定改變經營策略,與其把漫畫人物授權給好萊塢,不如嘗試自製電影,開啟《復仇者聯盟》電影製作的序章。

作者:Ryan 小凱 【RBR-Ryan讀書房】

本期焦點-【v.556】 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