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評】《在黑暗中漫舞》:比眼盲更黑暗的 是人生的殘酷


這絕對不是一個讓人舒服的故事,《在黑暗中漫舞》以音樂電影的形式呈現,與觀眾一般認知光彩炫目的百老匯音樂劇大相逕庭。當故事走向越黑暗,音樂歌舞被運用的頻率就越高,加強整部片的黑暗荒謬。

二十年前的經典重現,由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執導,歌手碧玉主演,在近乎全程手持的攝影鏡頭下,講述了一個極其悲慘又黑暗的故事:一名捷克裔的半盲單親母親,隻身帶著兒子前來美國求醫,拚盡一切努力省吃儉用,最終卻在人性的黑暗裡含冤莫白。

這絕對不是一個讓人舒服的故事,《在黑暗中漫舞》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絕望,壓抑與黑暗貫穿全片,在這個悲劇裡,它承認了幾乎所有美國引以為傲的優勢,卻也在承認的同時將其嘲諷殆盡。


在故事的前半段,我們有一個平凡但只要努力就可以存到錢的移民母親,有一群友善而熱情的美國同事與房東,以及這個母親所寄予全部希望的醫療技術;在這個故事的後半段,我們看到在借貸壓力下依然恣意揮霍的美國家庭,看到友善熱情的背後所隱藏的冰冷人性,最後我們看到高端醫療與所謂法治的本質,其實是一個以金錢衡量所有事物的國度,包括公理正義,包括人命是非。其實連莎瑪的母愛都以一種矛盾的方式被呈現,即使為母則強,縱然捨命救子,但莎瑪卻無法回答最根本也最無情的問題──早知如此,那妳為何生下他?母愛光輝的背後,究竟夾雜了多少明知故犯的愧疚,導演把答案留給觀眾。


碧玉以歌手跨足音樂電影,表演的能量與細膩度卻非常驚人,將女主角莎瑪的可愛、哀愁、悲悽、無奈與憤怒刻劃得深入人心,尤其在最後幾幕牢獄場景裡,莎瑪從懷抱希冀、拒絕重審、恐懼、崩潰、到最後平靜下來,碧玉這一整段的處理堪稱驚世絕艷,她不是把莎瑪演出來放在觀眾面前,而是將觀眾整個人拖進莎瑪的視角裡,以莎瑪的眼睛看世界,將莎瑪的痛苦與平靜不容拒絕地植入觀眾心中,走出電影院時,似乎整個人都還陷在那瀕死絕望的尖叫裡,久久無法回神。

劇情的諷刺配上導演的手法就更讓人佩服,拉斯馮提爾大膽選擇以音樂電影的形式呈現這個故事,所採用的方式卻與觀眾一般認知上光彩炫目的百老匯音樂劇大相逕庭,當故事的走向越黑暗時,音樂歌舞被運用的頻率就越高,場面就越大,表面是作為莎瑪心靈上的逃脫抽離,實際上卻成為一種更極端的手法加強整部片的黑暗荒謬。片中所有的「現實」皆採用手持攝影的方式拍攝,不斷地晃動與大量的特寫不但使觀眾能更容易在視覺上以莎瑪的角度看世界,也同時呈現了這個世界的荒謬與模糊地帶;而片中所有的「抽離」則都以穩定的畫面呈現,加強了莎瑪現實與精神世界的巨大差異。


筆者常說,音樂劇愛好者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讓人極度想逃避的現實人生,莎瑪亦如是,在觀影的過程中,觀眾不斷在現實與幻想中被撕扯,歌舞場景不再是撫慰,而成為更尖銳的絕望。

當著名歌舞片《真善美》的歌聲響起時,她所代表的不再是勇氣與純真可以克服的困難,而是滅頂的黑暗與荒蕪。

本期焦點-【v.742】 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