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我的未來不是夢?
《阿紫》有讓我想起趙德胤導演的《再見瓦城》,但《阿紫》對人與事的態度更為小心翼翼,試圖呈現每個人的難處,這份小心翼翼,其實很打動了我,或許能讓觀眾更了解(理想上)這些離鄉背井的女性一些。
「嫁給一個自己選的越南人結婚,當然很好。但沒有錢還是沒用。」
從越南嫁來台灣六年的阿紫,每天早出晚歸,忙於工作。獨自在國外生活,究竟是一場美夢或惡夢?
觀賞《阿紫》,腦袋想的是珍奧斯汀的小說或是那個時空背景的女性故事,想要擁有不愁吃穿的生活,上流階級的女性被迫依附在收入豐厚的男性底下生存。當然,《阿紫》沒有奢華的服飾珠寶或豪宅,也沒有參加不完的宴會,只有錙銖必較的金錢算計、辛苦勞力付出、幫助夫家或幫助自家人的兩難衝突。
《阿紫》大半時間,就只是觀察與記錄,沒有介入。電影的動人,在於捕捉到不同位置上的人物,各有各的揣想,各有各的考量。婆婆對阿紫既是不投緣、語言的挫折,也是埋怨媳婦不會做人。阿紫的先生夾在母親與妻子之間,有苦難言,一方面理解妻子的辛苦,一方面也不想違逆母親。三天兩頭與妻子的爭執,令他心力交瘁。
阿紫嫁來台灣有金錢的考量,她的大伯將她當成傭人使喚、阿紫常聽著婆婆與鄰人聊著哪個外籍女孩殺了丈夫或是跳樓自殺的新聞(言談中,並未顧慮到阿紫的心情)、越南人身份使得阿紫不受信任,一張身份證拖了多年仍未辦理、兩個女兒在台灣長大,阿紫若要放棄台灣身份,就得連孩子一起放棄、回到越南拜訪父母,說是「衣錦還鄉」卻也像是在自我安慰過去幾年的付出沒有「白費」。至於阿紫與丈夫逐日加深的心結,當年嫁來台灣就是為了改善家庭經濟,隨著兩名孩子慢慢長大,開銷日益增加,面對丈夫的抱怨(覺得阿紫不該繼續寄錢回家)與對娘家放不下的義務與責任心(婚姻對女性並不公平,為何女性要以照顧夫家的人為主?),皆讓阿紫陷入兩面不討好的困境...
活著並不簡單,尤其牽涉到人與家庭關係,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難解。結局看到阿紫的過去即將在她的姪女身上重現,不覺感慨也無奈。吳郁瑩導演的《阿紫》,沒有簡化人物的困境也沒有給出粗暴的結論,電影試著帶領觀眾去聽見(看見)人物的困境,進而透過這部紀錄片,或許能讓觀眾更了解(理想上)這些離鄉背井的女性一些。《阿紫》有讓我想起趙德胤導演的《再見瓦城》,但《阿紫》對人與事的態度更為小心翼翼,試圖呈現每個人的難處,這份小心翼翼,其實很打動了我。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