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媽媽,晚餐吃什麼?》,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


對家鄉的記憶、自我的尋根探索,大量台灣特有的美味佳餚,比許多台灣電影更像是台灣電影,雖然它看起來像是親子間的羈絆故事,只是它並沒有如《灣生回家》、《海的彼端》那樣主題明確且強烈,而是如同燉煮食材,慢慢地一點一滴地煮出香味。

是否常常會在電視上看見美食節目的主持人,在品嘗過某些料理後突然眼眶泛紅,或笑或哭的說著「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味道!」、「我小時候媽媽常煮這道菜!」,然後激動得無法自拔?也許在觀眾眼裡這就是所謂的節目效果,如同美食漫畫裡那些浮誇到不行的情節一樣。可不可否認的是,在漫長的歲月裡,確實會有某些時刻,是當你菜餚下肚便會讓你記起些什麼、或者和過去某個點連在一起,尤其當年紀越來越大、社會經歷越來越多的時候。

媽媽,晚餐吃什麼?》在我眼裡看來,它比許多台灣電影更像是台灣電影,無論是裡頭提到的對家鄉的記憶、自我的尋根探索,還是那大量台灣特有的美味佳餚都是,雖然它看起來像是親子間的羈絆故事,但實際上電影透過這樣的異鄉婚姻、夫妻彼此的自我認同,來讓孩子於混淆中自己成長、自行去找到自己認為自己的歸屬,簡而言之,這也算是一部尋求自我認同的電影,只是它並沒有如《灣生回家》、《海的彼端》那樣主題明確且強烈,而是如同燉煮食材,慢慢地一點一滴地煮出香味,讓觀眾後知後覺的察覺到其意圖。


「我要去台灣,我要回日本,我屬於哪裡,由自己決定。」

我很喜歡《媽媽,晚餐吃什麼?》每個段落所穿插的旁白,它不僅述盡了女兒一青妙的心中困惑,同時又能代表著當年遠嫁來到台灣、而後又因丈夫過世回到日本的和枝,每句話幾乎都能讓人感受到她們的苦辣酸甜。

當年她和枝算是有點迫於(工作)壓力開始與丈夫交往,最後嫁給了對方,之後因為戰爭緣故她離開了日本,跟著丈夫來到了台灣,生下了小妙還有小窈,為了融入台灣社會與丈夫的家庭,她努力學著做台灣菜、學國語、學台語,有空沒空都陪著其母逛菜市場,逐漸地從最初每天向同為日本人的鄰居哭訴,到已經能燒得一手好菜、說得一口不算流利但至少能交談的台語,當丈夫死後,和枝決定帶著妙與窈回到日本。當時的兩姊妹還小,不明白記憶中的父親為何總是在某個時間點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足不出戶?納悶著母親開明、爽朗的笑容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直到她們長大了,母親因癌症過世,她們才終於開始接觸到那些她們過去沒能知道的事情...

「有些旅行不趁現在不行。」

看似在鼓勵小妙去外國旅遊、別擔心重病的自己的一句話,其實掩蓋著和枝的愛情。當年若非丈夫橫刀奪愛,加上情人淺野太不勇敢,也許和枝終其一生都會在日本度過,而不會是去到異地台灣,她在與淺野的這段關係中消失了,直到妙與窈都長大了,她才選擇回去追尋這段錯過的愛情,與淺野來一段他們過去未能成行的旅行,我在想如果在這趟旅行裡,淺野更加勇敢一點,和枝可能就會選擇跟他走了,只是他依舊沒能勇敢一次,於是和枝再度放手讓這段無法開花的戀情隨風逝去。這是身處戰亂年代的他們的無可奈何,是我們這輩人、姊妹倆難以想像的世界,不過正因為在當年,才可以譜寫出這麼多的人文情懷吧。


「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

「等到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大人,母親的任務也告個段落。」

媽媽,晚餐吃什麼?》最終還是導回了片名上的主體,關於母親對女兒的寄託、女兒對母親的了解,步入青春期的叛逆,終在長大後、結婚後、甚至面臨母親離世後才獲得紓解,錯把母親的關切認為囉嗦的誤解也才有了正確反轉,雖然如此,我還是比較喜歡它的潛在議題-自我認同。

身為台灣人的父親,始終覺得自己與台灣格格不入,一心只想回到日本,那晚他在窗邊大喊著「我是日本人!」,是有幾分酒意,也有著幾分渴望。身為日本人的母親,經過幾年適應,她可說已成為徹頭徹尾的台灣人,雖沒留著台灣血卻燒著台灣菜,她習慣著的,還是在台灣學習到的一切,那到底他們希望女兒們學到的、歸屬的,是日本還是台灣呢?

我很喜歡《媽媽,晚餐吃什麼?》的氛圍,但可惜在於它的主題太過平淡,許多情節明顯有省略過,母女間的羈絆也沒想像中深刻,看完後就覺得這是部中規中矩的電影作品,印象最深的,恐怕只有那開朗母親和枝的人生經歷吧。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

本期焦點-【v.602】 2017/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