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再見瓦城》再見趙德胤


趙導本身的經驗,透過《再見瓦城》帶出「勞工」在資本社會中的苦境,勞工場域與翻來覆去辦理身分證件的社會現況的苦放大了兩人的悲,我回想到《海上皇宮》與《冰毒》,他保有作者心態,將鏡頭專注在外籍勞工、毒品、當代社會。

阿國與蓮青在泰國當非法勞工,從緬甸來的兩人產生愛情苗子,在苦境之中所發生的愛情……
想說這種劇情,除了影評人或是看藝術電影的人,有人會願意去看這部電影嗎?
看著近乎滿場的觀眾,似乎比起鍾孟宏導演的《一路順風》來的活絡。
我在十八歲那一年(2014年)第一次到光點華山看《冰毒》,首次親眼見到所謂的「電影人」出席映後QA,趙導、王興洪吳可熙,在今年(2016),又在《翡翠之城》、《再見瓦城》播映之後,兩次見到趙導,而在本片的短暫QA中,其實就可以看出他在眾人的眼中與社會上的地位都明顯感到不同的氣場。

2014年,適逢台北電影節尾,《冰毒》上映,而當時只有幾個台北藝術廳播映《冰毒》,還是只有光點華山自己播,我也忘了,票房大約一百萬,對於一個迷你製作團隊與製片成本的電影來說,他們可以開個小小的香檳派對慶祝了。兩年後,他們帶著幾千萬成本製作,帶著成品去威尼斯參展,帶著更大、更耀眼的電影進入電影院,而且趁著金馬影展、金馬獎的熱烈上片至全台,票房理所當然會打破趙導自己的歷史紀錄,觀眾更被《再見瓦城》驚艷到了。

今年,為了趕信義威秀的QA,簡單回答了幾個問題,就被工作人員趕場,趙導跟吳可熙匆匆離開華山,讓我頗為錯愕的,想想之前趙導在映後QA,可以擁有將近二十分鐘的長度,甚至出了影廳,他仍在影廳外做訪談,這個是他的轉變,看他的轉變,想想這兩年來台灣電影有何轉變,侯導在去年拿到坎城最佳導演,今年,楊德昌導演的作品重新上映,明年終於《一一》會上片,甚至好幾部過去經典的國片修復後上片,《超級大國民》、《尼羅河女兒》、《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甚至台語片六十週年舉辦的活動,當然,市場上亦有幾部票房破億的國片,還有看到所謂質與量都優於我所預期的台灣電影,對我而言,國片並沒有糟,唯獨糟的是不尊重他們的觀眾。



金馬獎有沒有台灣的電影得獎根本不是問題,也不應該是爭吵的部分,這時候的國片並非處於最慘的狀態,回頭看到歷史,千禧年的時候,沒有票房破億,沒有多少部國片拍出來放到影廳中上片,當時,身為小孩子的我,連看一眼國片都不看,如今,國片確實有所成長,如果汲汲於追求票房,或是千萬製片成本規格,或是金馬獎上華語電影台港中三雄的爭議,對於電影的「質」不會有所幫助,我們需要的是「累積」,就如同《海角七號》以來國片觀影人次上的累積,大家開始願意進入影廳看國片時,愈來愈多人會進到影廳,作為一種支持更勝於其他,電影不為誰創作,就為觀眾創作,並不為導演自己,也不會製作團隊,或是為電影創作電影,就為觀眾,我們看到的、享受到的、聽到的、感受到屬於本土創作者的故事,雖然趙導是緬甸人,蔡明亮導演也是馬來西亞人,如果再細探侯導跟楊德昌導演,他們都是外省人,但他們都說了跟我們(台灣人)最親近的故事,專注在本土的能力更為高深,如果沒了觀眾,就會沒有《一一》上片、沒有蔡明亮、以後也沒有未來3D(我本身不愛3D,但我相信4K跟120格)。

觀眾會不會去看《再見瓦城》,我不知道,但我希望《再見瓦城》票房好;觀眾會不會尊重《再見瓦城》,我不知道,但我希望我不要聽見無理無趣的謾罵聲,光是鏡頭的長,說不定就有人說:本片是讓人睡著的電影;光是柯震東又在本片假吸毒,又說了什麼鬼話,不,我多麼不希望有人這樣去侮辱。
趙導算是師承侯導,鏡頭長,可以比較《挖玉石的人》與《翡翠之城》的差別,前者的鏡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長,但由於那個長,類似將觀眾帶入實境中,由導演的觀點來看挖玉石的他們,後者開始做剪輯、配樂、調色、導演自白,特別突出趙導與自己哥哥的關聯性,還有反映出前者的處境,主題不出家庭,但似乎擴大了這項非法礦場與國家內部分裂的議題,連帶讓我感受到沉重、同理以及趙導本身的經驗,而他再透過《再見瓦城》帶出「勞工」在資本社會中的苦境,而非只是煽情的強調主角兩人的愛情悲劇,透過勞工場域與翻來覆去辦理身分證件的社會現況的苦放大了兩人的悲,這時,我回想到《海上皇宮》與《冰毒》,他保有作者心態,將鏡頭專注在外籍勞工、毒品、當代社會,而當我聽到他未來想做科幻片時,其實,我有點反感,看到金馬影展的形象短片時,真的覺得是否該如何這樣做?也許,也許不,我不知道,身為觀眾的我等著。



再見瓦城》的確愈看愈入迷,結尾尤其驚人,連讓蜥蜴入場也讓我感到驚艷,如果是由Brillante Mendoza來拍,就是像他的電影了,情慾外露的單調,如果又加上暴力、強烈、辛辣的鏡頭語言呈現情慾,又變成像是Gaspar Noé,這就不會是趙德胤,而這個「省略」的技法,比起《再見瓦城》前半段的省來的非凡,當我看到柯震東突然多次從畫外走進來,與可熙相見,沒有強調柯震東的「如何來」的來龍去脈,他突然淡定地如同驅不走的魂出現在女主角身旁,這也不像是《黑色追緝令》的意外相見、某人遇到某人的出乎意料,是的,看著前半段時,我莫名地皺眉。但是,的確隨著鏡頭,摩托車的走動,貨車的來去,光線也從烈日的黃到幽幽的藍,開始苦澀起來、黯淡起來,劇情昇華,我愈看愈喜歡本片。看著主角之間的愛與互動,以及最後柯震東四處張望、趕走了兩條狗、爬上梯子,進入可熙的房裡,親手切斷纏綿不斷的相戀白絲,也染上鮮紅色的血,兩人像是打算在靈界牽上紅線般,就此不分離,而最後鮮血噴上佛陀的畫像,大剌剌的辱神或是以親身血淚告示姻緣、緣分都是假的,兩人命運相見又怎麼會落入此境的深痛獨白,突然,《冰毒》結尾的殺牛片刻衝到我腦門,在牛隻淚光閃閃、嚎叫之際,牛的脖子被劃上見血一刀,訴說著時光不可逆與家庭悲劇,當年,我被《冰毒》的感動,如今,再度提醒了我,讓我更愛《再見瓦城》,似乎又加深我對趙導的尊敬,以及對電影或者任何形式的創作產生更深的包容與感動,我得謝謝趙導與《再見瓦城》。

作者:黑鮪魚DFW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81】 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