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旗攻城市》我們的初衷遺落何方?
麥可摩爾的片子絕對不無聊,他的電影語言煽動力強且簡單易懂,心情很容易就被導演牽著走,《插旗攻城市》是他寫給美國的情書,但身在台灣的我們觀賞這部影片,看到導演拜訪的國家對勞工、青年、孩童的尊重,難道不覺感慨萬千嗎?明明講的是美國故事,卻又像是台灣現況/困境的展演啊!
「鐵鎚,鑿穿,打倒。」
《插旗攻城市》好不好看?麥可摩爾( Michael Moore )導演的片子絕對不無聊,他的電影語言煽動力強且簡單易懂,心情很容易就被導演牽著走。新片《插旗攻城市》走訪法國、挪威、突尼西亞、義大利、德國、葡萄牙等多個國家,從教育、經濟、刑法等面相,探討「美國為何會變成今天這副樣子」,以及「我們可以從其他國家經驗中學到什麼?」;電影前半場,我腦袋瓜還在想:「每個國家都有他們的強項,麥可摩爾終究是強化(凸顯)了他人的優點,而忽略到其背後存在的更錯綜複雜問題。」(導演自己消毒:「我的任務是摘花,不是除草。」),但隨著電影慢慢推演,我發現我也被這自認「有點太過樂觀」的導演所影響,開始相信也許一切都有轉圜與改變餘地?
《插旗攻城市》從勞工一週上班時數與有薪假與婦女產假天數的討論(「公司利益和員工福利毫不衝突」義大利老闆說)、學校飲食問題(法國政府從小教育孩子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墮胎與健康教育問題(「我們不把禁慾當成避孕的主要方法」法國老師)、死刑存廢問題(挪威刑法最長年限為21年,他們的最高戒備監獄與一般監獄的警衛都不配槍,即便如此,挪威當地的兇案率和出獄後的重犯率都相對的低)、歷史教育的根基(德國學生從小就在學習納粹歷史,一名學生對著鏡頭說:「我的職責是確保未來不會發生同樣的事。」)、毒品合法化(有點疑惑,葡萄牙若是毒品合法化,為何路上還有人小聲跟我們兜售大麻?)、以及女性、種族、同志平權的討論等;探討的議題龐大繁複,但這些議題最後都會歸於同一個原點,就像葡萄牙警察私下跟麥可摩爾說的一句話:「尊重人性尊嚴高於一切。」;然後我們退一步來看,發現不管是挪威舒服到有點離奇的監獄設施、或是義大利誇張的有薪假、或是德國規定雇主不得在員工下班後傳送電郵交代工作、或是芬蘭父母與教師對學生個人興趣發展的重視、或是德國學校從小教育孩子認識歷史(包括他們身為加害者的過往)等等,這些議題通通都與人有關,不管是勞工或是業主或是教師或是兇案的受害者,他們皆秉持一個原則:只要對人懷有善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這些善意就會在生活中開出美麗花朵。
「美國夢似乎無所不在,除了美國以外。」
真是過度樂觀,不是嗎?人不都自私、不都想要更多?然後麥可摩爾導演又用一道柏林圍牆和美國通過同志婚姻法來告訴銀幕外觀眾,所有的不可能都是我們的故步自封,很多事情應該也必須達成,只要人手一把鐵鎚,協力鑿開牆壁,那道以為永遠不會垮的高牆(歧視、剝削、仇恨),終會倒塌!
「沒有殘酷或不尋常的懲罰」美國憲法。
《插旗攻城市》最動人的手筆在於電影一開始,麥可摩爾導演對著銀幕外的觀眾說他要周遊列國,竊取其他國家的優點,但到了電影尾聲,我們才發現片中不少受訪者不約而同指出他們從美國歷史或憲法或人物身上獲得許多寶貴經驗與收穫,麥可摩爾感嘆的說原來我們(美國)早就擁有一切,只是曾幾何時那些高貴情操與初衷,都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不知遺落何方;《插旗攻城市》用一整部電影長度來看麥可摩爾導演對美國現狀的不滿與抱怨,卻在電影最後的最後,才發現這種種的批評都是導演對自己家園愛意的展現,期待暴力頻傳、對人懷有惡意、不公不義的美國,可以重新找回它曾經偉大的光輝。
《插旗攻城市》是麥可摩爾寫給美國的情書,但身在台灣的我們觀賞這部影片,看到導演拜訪的國家對勞工、青年、孩童的尊重,難道不覺感慨萬千嗎?明明講的是美國故事,卻又像是台灣現況/困境的展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