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琴鍵上的奇蹟》我不特別,我只是看不見


《琴鍵上的奇蹟》就是你我都能想像得到的那種電影,不過好險的是,電影並沒有將失明女孩藝恩的悲慘際遇過度放大,不以義恩的「異」於常人作為煽動觀眾的主元素,而是選擇從藝恩的「藝」於常人出發。

琴鍵上的奇蹟》就是你我都能想像得到的那種電影,不過好險的是,電影並沒有將失明女孩藝恩的悲慘際遇過度放大,不以義恩的「異」於常人作為煽動觀眾的主元素,而是選擇從藝恩的「藝」於常人出發,短篇幅描述她從最高點摔落谷底,再從谷底緩慢爬起的心路歷程,加上養母對藝恩的教養態度、方式,去帶領觀眾進入電影中、藝恩那看不見的世界裡。

所謂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自然會幫你打開另一扇窗,藝恩出生時就沒有眼睛,因此也無法透過動手術恢復光明,看不見的她卻擁有驚人的音感、音樂天賦,年僅五歲就被人稱做音樂神童,上遍各大綜藝節目秀琴藝,頓時間她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事實上,「天才」可以說是滿街跑,只要你擁有特別的天賦或才藝,很容易就會被冠上這個稱號,只是人們似乎更喜歡將這個稱號賦予像藝恩的殘疾人士,我認為這是一種同情多過於激賞的肯定,往往當人們看見殘疾人士有特別突出的才能時,都會產生一股可能自己也沒察覺的憐憫心,接著將這股憐憫轉化成掌聲送給這些人,至少當藝恩上節目時我是這樣認為,因為節目之所以會請藝人上節目就是因為她的「特別」,倘若藝恩今天是位能看得見的女孩,她還會被稱作神童嗎?我想未必。於是從節目上回到現實,藝恩要想繼續走在音樂這條大路上,勢必得與其他人競爭,這時候的她就不能再被特別款待,當她參加比賽遭到淘汰,她以及媽媽才真正發現,她其實也是位在平凡不過的女孩罷了。


「或許是神童這個稱號太過耀眼,讓藝恩一家人迷失了。」比賽失利後,藝恩在面臨表演受挫的雙重打擊,讓她萌生放棄彈琴的想法...

說到這就要回到電影最前面,當藝恩媽發現藝恩的才能後,找來老師讓她受專業訓練,讓過去僅靠直覺與音感,也就是較「自然領悟」的藝恩「被迫」被導正到較正規且制式化的彈琴模式,這樣的轉變帶給藝恩莫大的壓力,這種變相束縛使得她早已失去方向,彈琴不再是為了自己喜歡,而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我想這或許是她接連失敗、受挫的根本原因吧。

心態與想法有所改變的藝恩母女,在經過努力後,總算喚回藝恩對彈琴的熱愛,並決定再嘗試一次。鋼琴家李真昱也點頭答應指導藝恩琴藝,從這裡開始藝恩開始學到如何去將自身想法化作音符,有別於過去她靠天賦、想彈什麼就彈什麼,這次在李真昱的指導下,藝恩逐漸領悟與鋼琴對話,在他們初相遇的那場對彈戲上,藝恩一開始很明顯不太明白李真昱與她所彈的差異,不過在其指引下她察覺了每個音符裡的不同,這是她過去不曾有過的收穫,最後李真昱大膽邀請藝恩自己作曲,將故事變成樂譜,並在其後的演奏會上演出。


電影不到90分鐘,但卻能將電影切割成幾個段落,清楚的讓觀眾看見藝恩的轉變,無論是心態或者是琴藝上,她都從靠著天分的音樂神童,變成能吸收內化的小小鋼琴家,我認為這是比刻意賣弄情感來得更為真誠的做法。

觀影途中我一度擔心電影會結束在藝恩重拾信心、再次參賽獲獎的時候,因為這樣就會使得本片淪為太過制式化且狗血的「偽」勵志電影,慶幸沒有,電影在之後接到了李真昱與藝恩師徒交流、演奏會,這中間還放進了更多藝恩的自我成長,以及藝恩媽的教養方針。

「為什麼我看不見」、「你覺得姐姐長大後能看見嗎?」藝恩就如同其他身體有缺陷的人們那樣,喃喃問著這些問題,童言童語令人鼻酸,不過藝恩媽卻不許她自怨自艾,用著有些溫和、有些慍怒的口氣教導(而非開導)藝恩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時間,她也不允許藝恩自我放棄,擔心藝恩永遠只會依賴著她的保護,於是要她開始學習獨自走路,即使藝恩害怕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她還是堅決要藝恩「獨自」接受挑戰,不是狠心而是愛。她也帶著藝恩去接觸許多事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想像不如親自去體會感受」所以她們去淋雨感受雨打在身上的感覺;去海邊玩水感受海水淹過雙腳的沁涼快感。

藝恩之所以能成為「奇蹟」,得靠著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她能看見、如果不是現在這個養母領養藝恩、如果當時養母沒把鋼琴從路邊撿回家...太多太多因素必須在同一間時匯聚,才能引發奇蹟,《琴鍵上的奇蹟》也才能夠成立。而在這些引發奇蹟的因素裡,佔據最多的是藝恩媽,若非她藝恩可能還未必會有如此成就,觀眾看得出來,藝恩自己也明白,所以她在最後自彈自唱了《妳鼓舞了我》(You Raise Me Up)這首歌,雖沒指名道姓但我想,這個「妳」就是這位奇蹟創造者藝恩媽吧。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

本期焦點-【v.569】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