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少女離家記》脫韁野馬


《少女離家記》給了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她們該怎麼面對未來?導演沒有給出答案,或許是給不起,也或許是為銀幕外的觀眾保留「可能性」,彷彿是在跟土耳其或其他國家的女性說:未來沒有定數,等著您們自己去開創吧。

萊莉和四個姐姐們放學後與男同學在海邊嬉戲,遭保守鄰居們批評敗德與不檢點,女孩的奶奶與叔叔礙於面子,將她們關在屋內,並請專人到家裡教導「新娘課程」,學習縫紉煮菜等技能,並透過媒妁之言將她們許配給「適當」男孩,為爭取自由,萊莉得想辦法逃離這如牢籠般的家…..。

少女離家記》開場,銀幕上出現許多直線條與橫線條,彼此交錯,接著英文片名《Mustang》出現,直橫線框住影片名稱,點出影片的主題:很多的框線、很多的規矩、規則與限制;《Mustang》的片名直譯是《野馬》,指的是片中五名美麗女孩與她們年輕不受拘束的心靈,想要擁有多樣的人生選擇,卻不斷被親人與父權體制所控制,傳統習俗教導女孩要聽話,要乖巧、不可裸露、婚前不能跟男性有太過親暱接觸,青春成了成年人控制年輕孩子的絕佳藉口:「我這麼做都是為妳好....」;保護者變成加害者,被害者成為加害者幫凶而不自知(還蠻感慨的啊);《少女離家記》就在五個女孩與親人的對立和衝突中,讓觀眾看見女性的無奈、傳統女性的可能偏執與縱容、男性的偽善與可怕、還有青春如何在高壓統治下,一點一滴被摧毀,褪去原有光彩。



我喜歡《少女離家記》,電影沒有醜化任何人,它只是讓觀眾看見事件的發生,引導觀眾思考:如果我是劇中角色(女孩們、奶奶、叔叔、卡車司機),我會怎麼做?
我喜歡《少女離家記》,它用五個女孩來講父權壓迫下的各樣不同反應,有人如魚得水,能夠在傳統中找到生存之道、有人選擇妥協,生活就是如此的逆來順受、有人消極抵抗,你們不給我出路,那我就自己找一條「出口」吧;也有人積極反抗,一定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可改變的吧。
五個女孩的不同結果,其實就是傳統社會女性的生活/生命縮影。



電影裡,最敢於對抗成人世界的不是年紀較大的姊姊們,而是年紀最小的妹妹萊莉;為何是萊莉?一是電影開場,萊莉和姐姐們與男同學們在海邊玩「騎馬打仗」遊戲(英文片名的由來?),萊莉就已經表現出她性格中不服輸的傲氣,二是象徵年幼的萊莉還未被世俗規矩「污染」的太嚴重,尚懂得質疑,膽敢對生活的「慣性」提出「為何只能是如此」的反駁。
我喜歡《少女離家記》,它讓我看見勇氣。勇氣從來不容易取得,當所有人都在恐嚇(勸說)萊莉:「妳只能這麼做,否則就是不合群、妳只能安於現狀,因為妳無法改變任何事情....」,即使沒人相信萊莉,她依然信任自己的選擇,衝撞「一絲絲的可能性」,我覺得那樣的心胸非常的難能可貴也非常的動人。

(底下會提到結局喔!)



我喜歡《少女離家記》,電影最後幾分鐘看的我熱淚盈眶,不單是逃家這麼簡單,而是在萊莉逃家後,導演穿插幾段回憶片段,我們才驚覺發現萊莉不再是「小」女孩了,才發現電影前半場,女孩們在海邊、在房間、在家中不同角落的燦爛笑靨、晶瑩剔透的天真浪漫與青春,早已不復存在。
女孩長大了,而萊莉與姐姐們曾經共有的幸福時光,再也回不來了!(對於艾潔的死亡抉擇感到深深的不捨)
長大,還蠻痛的啊。(泣)

少女離家記》給了觀眾一個開放式結局,萊莉和諾兒能否擺脫奶奶與叔叔的控制?她們該怎麼面對未來?導演沒有給出答案,或許是給不起,也或許是為銀幕外的觀眾保留「可能性」,彷彿是在跟土耳其或其他國家的女性說:未來沒有定數,等著您們自己去開創吧。



少女離家記》是導演Deniz Gamze Ergüven的首部劇情長片,故事結構簡潔而敘事輕盈動人,影片節奏拿捏的沉穩不流俗,片中幾位女孩與配角演員們,都有突出精采的表現,相當令人驚喜的處女作,某些時刻會讓我想起去年喜歡的《蜂蜜之夏》!

後話:
剛從土耳其旅行回來,看到《少女離家記》片中,女孩奉茶給客人的畫面,還有伊斯坦堡的城市景色,內心都驚喜大叫:「嘿,我喜歡的土耳其紅茶耶,而且還用很傳統的紅茶杯以及小盤子裝著、嘿,電影裡的伊斯坦堡景色好熟悉,我們坐船望出去的景色,就跟萊莉看見的伊斯坦堡景緻一模一樣啊!」;走一趟旅行後,銀幕風景便有了不同的意義。

作者:香功堂主 【香功堂】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45】 2016/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