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馬克白》走入絕美「史‧詩」


如說莎士比亞在《馬克白》裡表現出了男人氣概、暴力和野心之間的連接點,那賈斯丁柯賽爾則是相反去探究馬克白的心理,在一個被冠上「暴君」一詞的戰士,是否為了王位不顧一切殺敵殺友?又是否只想印證或推翻證明自己而泯滅人性?

說起《馬克白》,被翻拍成電影的還真為數不少,為人熟知必然是黑澤明的《蜘蛛巢城》、羅曼波蘭斯基的《森林復活記》和奧森威爾斯《麥克白》,而當這部莎翁四大悲劇之一,在前人都已拍得如此之精采後,此次回到澳洲導演賈斯丁柯賽爾手上,又會玩出什麼花樣?

----------------------------------------------------

「美即醜惡醜即美」

影片一開始即以呈現陰暗幽藍的色調,置中那位被蒙上樹葉的孩童,那是馬克白的兒子,蒼白的臉頰安詳地躺在周圍的哀傷之中。當一把橘紅的火焰的燃燒,在悲鳴的氛圍之中似乎也暗示另一種即將崛起的意念,而遠處三位女巫口中唸唸之詞,也為《馬克白》揭開了完美的序幕。

----------------------------------------------------



就如開頭之問,《馬克白》到底如何帶給觀眾新視野?要我說,此版《馬克白》聰明的反其道而行,關於史詩的悲劇、王位的爭權,其實大可遵循所謂劇情面向去呈現,以人物角色性格塑造去凸顯歷史的悲壯,但《馬克白》並沒有這麼做,反而它卻簡化劇情、弱化人物塑造,著墨於馬克白的心理層面。戰爭,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在慢速常速混用轉移下、煙霧迷茫中,你看見的不是刀的運用,而是當下的心境轉移,是不服?還是爭權,而影片也更從所謂戰爭創傷後遺症,去旁觀馬克白大悲大鳴。

----------------------------------------------------

「大洋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

「恐怕我這一手的血 到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

如說莎士比亞在《馬克白》裡表現出了男人氣概、暴力和野心之間的連接點,那賈斯丁柯賽爾則是相反去探究馬克白的心理,在一個被冠上「暴君」一詞的戰士,是否為了王位不顧一切殺敵殺友?又是否只想印證或推翻證明自己而泯滅人性?在電影之中,它並不是這樣的一個馬克白,當他凝視著自己滿是鮮血的雙手,眼神散發並不是一種滿足與狂妄,而是一種愧歉和內疚。在下手前對孩子說「抑制那些罪惡的思想,不要讓它們潛入我的睡夢之中」到下手後說出「想到我的事,最好還是忘到我自己」,或許只是一時的鬼迷心竅,但事過境遷後,馬克白並不是愛好殺戮的君王,相反呈現他另一種孤寂。

「榮譽和美德已經死了。」

----------------------------------------------------



「我已經兩足深陷於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進,那麼回頭的路也是同樣使人厭倦。」

說到寂寞,馬克白必然擁有著最空虛的靈魂,這些空虛即便是再高的王位擁有再多的軍隊也無法彌補。我們隨著馬克白從失去愛子的陰鬱藍、走入白霧迷煙的戰爭、勾起慾望之心的橘黃到滿是鮮血的雙手,而當冠冕加持這王位的純白,卻照應出他最寂寞之時,他得到了他所要,但他卻一點也不快樂。「我必須知道自己最悲慘的命運」,當初急於攀王的渴望如今卻換來只會下墜的消逝,正如女巫所言,他的王位並不會由他的子嗣繼承,成也馬克白,敗也馬克白,就算他再及努力,命運,卻早已注定。而我們只能靜靜眼見這個曾經雄心壯志的鬥魂因為貪婪、榮譽、權力正被命運慢慢消磨不成人形,也漸漸丟失原有的人性,開始喪心病狂直至死亡。而Michael Fassbender多次自語反視,呈現一位君王的興衰,反映心理,對照現實,混沌之間,來回踱步,孤寂,再次湧上心頭。

「流血必須引起流血,你必須殘忍。」

----------------------------------------------------



「一點點的水可以泯除我們的痕跡不是很容易的事嗎?」

除了馬克白,另一最大重點必然是皇后,如果非她的慾念戰勝馬克白原謹守的道德底線,「即使沒有能奈何我們,我們為什麼要怕被別人知道」,當飾演皇后的Marion Cotillard靜靜地自言自語,她是對誰說?在話語中她隱隱感慨命運無常,感嘆蒼天為何淪落至此,而從她的口吻和語句,就像是對於馬克白的坦白,眼見世道的衰落、泯滅喪志的人心,這一刻只想求於原諒當初的錯誤和心竅。「我的兩手也跟你同樣的顏色,可惜我的心卻羞愧像你那樣變成慘白。」和「這雙手再也洗不淨了嗎?依然有血跡的氣味。」兩句之於前後的對比,似乎皇后也慢慢看見所謂道德淪喪所帶來的悲劇。而此時鏡頭出現她所對話的主物,這小孩的幻想就是她逝去的摯愛,也許是他能繼承那高高在上的王位,但如今一切已被自己親手而毀。(Marion Cotillard那眼眶中緩緩漸滿的淚水,面孔特寫加上眼神的悲憫,無疑是影后之戲,精彩!)

「事情幹了就無法挽回!睡吧….」

----------------------------------------------------



回到源頭,序幕所燃起的熊熊焰火,或許看似是預兆馬克白的榮耀,卻非然也。反倒是訴說馬克白的沒落,同樣一把火放置尾段,卻成了馬克白的最後輓歌,走入橘灰飄散的煙霧之中,當所有的話語都放在劍上,一響想起當初被女巫指引為王,再響已是面對女巫將欽點為王的敵人,馬克白想得太美,不解自己為何墜落,卻沒想見眼前竟是「非婦人所生」之人,而他終究不是敗在詛咒,而是輸在自己的慾望和殘酷。

----------------------------------------------------

《馬克白》總會讓我想起《刺客聶隱娘》,當然我所說的並不是那種侯式風格的溫吞,而是許多雖異曲但同工之處。第一,就在於文本的撰寫,聶隱娘一部分取自唐代傳奇,而馬克白則是全取自莎翁原著(這也是編劇群刻意原汁原味的呈現),在台詞上的艱澀難懂,是要去反覆咀嚼的,就像東方人看著莎翁名著、西方人看著中國武俠的對比,兩者都有異曲之妙。而雖皆取自原著文本,但你也可以因此而欣賞到文字之美,如《馬克白》中許多華麗的英式詞彙,是只有在莎翁劇作中才能體現,或許艱澀,但卻成為劇本裡最閃耀的光芒。第二,說到兩者的同工之處就在於運用上的色調與氛圍的成形,雖有著劇作的僵硬,但它們卻同樣利用氛圍柔化了該有的束縛,在壯麗的風景中行走,身處留白不語的凝視。但聶隱娘會來得比較古典詩意,也承襲中國之韻,而馬克白則是添加現代化的剪輯,跳脫古典的窠臼,營造帶入感更強的莎翁史詩,但卻又不失本身舞台形式。色彩運用則是兩部都非常能玩味,心境的比擬轉化成顏色的對比,焦躁、掙扎,尤其可見暖黃的微暗燈光在兩部中的作用。第三,兩部的配樂也讓人可以照應,聶隱娘是利用非洲民族樂器去營造國樂之感,而馬克白則是利用小提琴的離調抽離相反更有點中西融合,結合蘇格蘭風格,創造一種悲愴哀戚之感。作為同出身為相當具有歷史地位的文本,運用方式都深具巧思。



Macbeth (Full OST) - Jed Kurzel


雖然馬克白不見得全然像聶隱娘需要意會,但它卻在,反利用台詞的華藻和整體氛圍補足該需意會之處。在精神上卻也與聶隱娘有微妙之同,當然賈斯丁柯賽爾不是侯孝賢,要將神韻拍得極為相似也是不可能,但論背後立意兩者可謂東西方代表,而馬克白也成為了另一首詩。兩者每每的遠景,不論雲霧、漸行漸遠的人群,處處都是美。

----------------------------------------------------

就在最後一幕,鋪天蓋地的混沌血紅天空,瀰漫著浴血氣息,遠處走入一位男孩,即是當初逃脫之子也是被指引為王的子嗣,當他提起劍消失於盡頭,他走進並不是迎接屬於他的榮耀,而是迎接那依舊在殺戮爭權的腥紅亂世,血色將至,迎面而來。

作者:Pony 【PONY WORLD】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44】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