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反安保:藝術之戰》重拾自由


【藝術之戰影展】即將於5/23上映,四部紀錄片《小可愛與拳擊手》、《反安保:藝術之戰》、《玩轉普普藝術》、《吞下世界的藝術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開啟藝術與社會人文的對話。



反安保:藝術之戰》由日本出生的美國導演琳達‧賀倫(Linda Hoaglund)執導,紀錄了日本在60年代爆發的社會運動─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後,岸信介內閣與美方簽訂安保條約:一場經濟/政治的利益交換,讓美軍得以在日本設置軍事基地,甚至於舉行軍事演習。

琳達從小接受日本教育,她曾為黑澤明、宮崎駿、是枝裕和、黑澤清等大導演擔任英文字幕翻譯,在接觸了知名攝影師濱谷浩的攝影集『憤怒與悲傷的日子』,以及知名畫家中村宏的反戰作品後,她決定展開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希望能透過這些被埋藏在博物館地下室的反戰作品,重現這一段逐漸被遺忘的歷史。



本片以藝術家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做為開頭:對於日本人來說,喜不喜歡美國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它不像你喜不喜歡法國(或其他國家)的問題這樣簡單。而在不同的藝術家及其展示的作品中,《反安保:藝術之戰》擷取出一種同樣的精神:人們對於強權的抵抗及對於自由的渴望。

藉由一群熱血藝術家的觀點,包括會田誠、中村宏、橫尾忠則、桂川寬…等,影片描繪了當時的畫家、攝影師、電影導演們,如何在聲勢浩大的安保鬥爭中,將他們的憤怒、恐懼化為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形成一股獨特的反安保藝術潮流。連拍攝紀錄片的山崎裕也曾親身參與安保鬥爭,他是當初加入抗爭學運的學生之一,至今拍過超過一百部的紀錄片,也是是枝裕和導演的御用攝影師。



而《反安保:藝術之戰》以日本舞台劇的配樂,點綴、強化了屬於安保鬥爭的時代氛圍,也讓銀幕上被特寫的畫作一幅幅生動了起來。它們以無聲的控訴彰顯政治的暴力,企圖跨過邊際與人們對話,召喚更多受傷的靈魂群起抵抗、捍衛自由。

縱然當時的運動沒能阻止條約的生效,卻促使岸信介內閣下台,並徹底瓦解岸信介進一步修改日本和平憲法的計畫。另一方面,美國為了減緩緊張局勢,也緩解了要求日本再軍備的壓力。

作者:Clair

本期焦點-【v.448】 201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