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者》:忠於自己的選擇難題
《分歧者》改編自小說,它在本質上是個科幻故事,而且更屬於「反烏托邦」電影。一如《飢餓遊戲》,它設定在一個大規模戰亂後的倖存者世界,但是在人物心路上,可是一點也不同的。
在《分歧者》電影的前半,有一場關鍵的轉折,是片中世界所有年滿十六歲的孩子被聚集在一個神殿,他們要在一場公開的儀式上「選擇」未來人生的派別——那有點像《哈利波特》一開始的分類帽,只是在此,學生是自己挑選學院而不是被分配的。在神殿外排隊的時候,《分歧者》透過簡單明瞭的團體氣質道出派別的不同:穿著橘黃色的「友好派」和樂談笑,身著湛藍色的「博學派」傲氣全寫在臉上,一身淨白的「直言派」似乎正大聲爭執著什麼,而女主角所在的(每個孩子都先來自他原生家庭的派別)「克己派」則是一片素灰,一行人慈目低眉,若有所思。
接著,在最後關頭抵達的「無畏派」,一個個從行進間的火車車廂翻跳出來,大聲呼叫著豪笑著,身段武勇而且自信。這時候鏡頭照向女主角碧翠絲,她看著這群熱血青年們,臉上是一片神往。看到這,你已經可以確定一件事:這部片的氣質很像《飢餓遊戲》,但是在人物心路上,可是一點也不同的。
《分歧者》改編自小說,它在本質上是個科幻故事,而且更屬於「反烏托邦」電影。一如《飢餓遊戲》,它設定在一個大規模戰亂後的倖存者世界,這世界同樣有嚴格的分區分職制度,都有高壓而且(至少在第一集看來)難以忤逆的統治結構,都有透過國家暴力強化階級分層、以「和諧」(守本分?)之名遂行威權,拔除個人意志的對自由的壓迫。最後最重要的是:故事的主角,同時也是即將挑戰體制的英雄,都是少女。
然而,有別於《飢餓遊戲》的凱妮絲從一開始就是被迫的,就抗拒整場殺戮遊戲的意義,《分歧者》中的世界規則看似比較不荒謬:把人類強制分成不同派別的作法也許是暴力,但這五個派別是建立在五種人性「正面」的價值上:友善、智慧、誠實、謙沖、和無畏無私。也因此,比起凱妮絲一開始就註定要對體制宣戰,碧翠絲的故事更像是你我都熟知的青春成長,我們都透過各種學習和評量,「得知/被建議」自己的興趣專長,我們也都在某個成長階段「選擇」過自己的未來。依照性向分派族群,而且每一群都是「好人」,這樣的體制有何不可?為什麼要打破它?
因為,對於那些還無法/ 或不想做出選擇的,我們的世界即使不指責,也會藉著社會化的力量令他徬徨,逼他早日「找到正軌」。而每一個還找不到歸屬的孩子,該怎麼活出自己?這似乎就是《分歧者》悄悄要隱喻的了。至於,認清自己「不該只有一種選擇」的孩子,要怎麼反過來拆解並顛覆整個體制?就讓我們期待後續的《背叛者》和《忠誠者》會不會給我們答案吧!
作者: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