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化的感性巡禮:專訪資深影評人黃仁
服務報業數十年、多不勝數的電影學術著作,到現在年近九十歲,黃仁老師仍不忘憑藉豐富閱歷,爬梳台灣影史脈絡……


本書編著者:國寶級資深影評人黃仁,年近九旬,對國片史料的珍視、保藏,熱情度絲毫不輸年輕一輩。歷練與貢獻宛如滔滔長河的的他,本著感念的心,再辛苦,都要將閩南語於國片影史裡璀璨的印跡,給紀錄下來。

生於1925年,走過日本殖民時期,黃仁老師對日本文化懷著深深的感念,他說:「殖民地時代,台灣跟日本人建立深厚感情,也存留了不少日本文化,像耳熟能詳的『麻吉』一詞,就是日本話。近年,從《海角七號》到前些日的世界棒球經典賽,皆不難窺見台日之間的微妙情誼。」

不過,也由於台語片充塞大量台語,當時外省人看不懂,於是,政府後來鼓吹拍攝國語片,以健康寫實電影為大宗,尤其《養鴨人家》、《蚵女》這些耳熟能詳的佳構最具代表性。其後,武俠片崛起,70年代,胡金銓成了世界五大導演之一,其他,像文藝愛情片,也是票房保證,國片走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然而,台語文化,卻相對在大銀幕上沒落、缺席了。

「電影既可以存藏台灣傳統文化,也應該在美學境界上有所創新。直到現在,《艋舺》、《父後七日》中,我們看到台語片的談吐還保留著。近年,以草根性為號召的《雞排英雄》、《大尾鱸鰻》創下破億賣座佳績。加上多部國片成功開拓大陸市場,這是以前想不到的。」黃仁老師亦認為,當今國片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是可喜的現象,例如《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得到高雄的支持,而有效在視覺格局上大顯身手。

服務報業數十年、多不勝數的電影學術著作,到現在年近九十歲,仍不忘憑藉豐富閱歷,爬梳台灣影史脈絡——黃仁老師堪稱國片的超級公務員,一點一滴,守護其發展進程。也因此,《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無疑是黃仁老師帶給這一代的珍貴禮物,一份紀念,一種風範,值得你我深深敬仰。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0396】 2013/05/23
其他新鮮事兒

《屍變》在血池與惡魔共舞的嘉年華會 (5/23)

《玩命關頭6》歐洲路上極速狂飆 (5/23)

《大亨小傳》千秋萬歲的美國幻夢 (5/23)

剛柔並濟的全才女星:楊采妮 (5/23)

穿透大文豪狄更斯的倫敦想望《遠大前程》 (5/23)

《露西亞離開之後》少年殘酷地霸凌,無法收拾的結局 (5/23)

《黑白無間》我絕對不會背叛你 (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