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事實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般
一男子回家時發現老婆突然失蹤了,報警後當地居民開始組團協尋,僅從預告中是完全無法體會到這部電影的魅力。
單看電影預告時,會想起今年稍早才剛在台灣上映的電影《別相信任何人》,同樣看似懸疑、解迷取向的電影,《控制》則多了一些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對某種特殊人格性格的描寫。
看完電影後一群朋友在討論時,我說這應該是小說改編的電影,從敘事的結構、諷刺的方式、峰迴路轉的劇情,都能感受到是有其觀察細膩的小說作為後盾,事後查資料得知是由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從原名「Gone Girl」比較能感受到這部作品取名的巧妙之處,中文翻譯則偏向內容取向。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小說改編電影、恐怖情人、控制欲
劇情峰迴路轉
尼克跑到酒吧喝酒,接到一通鄰居打來的電話後回家,發現家裡看似有打鬥過的痕跡,而且老婆愛咪失蹤了。
報警後,愛咪的父母成立了尋找愛咪的團體,在附近展開地毯式的搜索。
記者會上因尼克在跟協尋海報合照時露出笑容,讓媒體懷疑起這起失蹤案的兇手或許就是尼克本人。
這段劇情步調比較慢,採用現在進行式與愛咪日記回憶交錯,觀眾們也隨著劇情不斷在推測兇手是誰,或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雖是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說故事,但幾乎以尼克為中心,我們很難相信是尼克殺了老婆。
隨著不斷出現對尼克不利的發展,有女生強硬的找尼克合照卻被媒體解讀為開心的與其他女生合照,且尼克居然還有婚外情的小女友,總總跡象都指向尼克有充分的理由殺了老婆。
接下來故事用愛咪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解謎,這段開始故事步調非常的快,解釋了愛咪在失蹤這幾天做了些什麼事,她為什麼要陷害老公,又是怎樣精心布下讓老公會被誤會成殺妻兇手的各種手法。
就在觀眾以為這故事大概就是這樣一場精心大騙局時,故事並未在此停住,反而不斷發展開來,愛咪在改變外貌(染髮+帶眼鏡)展開復仇新生活時,不小心錢財露白,被鄰居劫財,且吃定她不可能去報警。
尼克也幾乎在此同時認定這一定是老婆精心設下的陷阱,決定與老婆來場大鬥法,他要上節目訪談,逆轉將被以殺人罪嫌法辦的結局。對於愛咪需要什麼,他瞭然於心。他在節目上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強調愛咪是個迷人的伴侶,說自己還深愛著她,尼克知道這些都是愛咪最想聽的話。
愛咪原是想透過節目看到尼克會遭受什麼報應的,但抵住不住尼克這段真情大告白,決心返回尼克身邊。但她必須先解決被囚禁在愛慕她的同學科林斯的豪宅中的難題,她拿出慣用的老把戲,假裝自己被強暴,狠心殺害科林斯卻又假裝成無辜的受害者。
當愛咪回到尼克身邊時,尼克自覺自己無法與這個恐怖的伴侶繼續生活下去,而且極欲想揭穿愛咪的謊言,但愛咪相當細心的不留下任何證據(要尼克脫光衣物證明身上沒有錄音設備且在開著水頭龍的浴室內把故事告訴他),而尼克在得知愛咪有了他的小孩後,只能選擇繼續隨著愛咪的謊言扮演著她設定故事中的老公角色。
以劇本而言,這絕對是個令人印象深刻、出色的劇本。
電影步調
電影《控制》的步調是多變的,從一開始緩慢的敘事步調,到愛咪自白極為迅速的步調,最後再回歸較為緩慢的步調,其間的變化,讓我覺得這部電影有著小說的步調。
這樣的步調改變在閱讀小說時也還蠻常見的,在電影中則會相當鮮明。也是當初看電影時,會認為電影是小說改編而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諷刺媒體亂象
故事最鮮明的諷刺,是放在對於現今媒體亂象這塊。
其一,只因尼克在與愛咪看板合照時露出微笑,媒體就把這微笑解讀成殺害妻子者才會出現的詭異笑容。
尼克的笑算是那種出於拍照要微笑的制式反應,或者說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表情時會出現的尷尬笑臉,但卻被媒體自行解讀。
在現實生活中不時也會出現這樣的報導「某某殺人犯在法庭上應訊時,露出笑容,毫無悔意。」,
僅從特定場合上看到的某個行為來解讀一個人,而不是與這個人相處過,熟知對方的慣有行為後才來解讀他的行為,或許就是這段想諷刺的部份。
其二,有個女人跑去跟尼克搭話,強硬的自行拍了張合照。這被媒體解讀成尼克很花心,被愛咪父母解讀成尼克享受當個名人的樂趣。
這裡或許還諷刺了一件事,人們會把有話題性的人當成偶像或明星,而不管對方做的事情是對是錯。看看現在的新聞,只要是有話題性的,每個人都想去造訪一下新聞中的人事物,舉個台灣的例子,大概就是「媽媽嘴咖啡」。
另外,媒體很喜歡用照片說故事,讓觀眾用它想要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去看事情。
媒體想塑造出有話題性的事物,像是「這個妻子失蹤的男人很花心」,而不是去追求新聞的「正確性」。
其三,尼克與愛咪在家受訪時,尼克與主持人的對話。
愛咪回家後接受媒體訪問時,尼克與主持人有三句對話,我只記得一句,尼克說「你們暗示說我跟我妹妹有染」,主持人回「我只是說你們互動過於親暱」。
同上一段所說的,媒體會誤導觀眾往它們所想製造的話題上去思考,就像之前中天《新聞龍捲風》在節目中抹黃太陽花運動。
用其曖昧不清的字眼,卻實質誘導觀眾往某個方向去思考,毫不考慮對無辜的當事人所造成的傷害。
又或者像是之前「8歲男童偷安全帽」事件,塑造出社會輿論對「安全帽被偷者」的不諒解與批評。
其四,媒體辦案。
就在警方尚未做出任何結案時,媒體已經斷定好整個案件的細節。
讓我們同樣舉媽媽嘴事件做為對照範例,當時新聞媒體也是每天都在辦案,任何不經證實的證據都可以拿來辦案。
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男警官就是受到了媒體影響,一昧的以「尼克殺害了妻子」的角度去辦案,這種辦案心態辦出來的案子方向是正確的嗎?
雖然女警官一開始是比較客觀的,她總是想依照證據來辦法,但是到最後也不得不認為尼克殺了妻子。
我們的警察也是呀,警察也是人,回家後也會看新聞媒體,也很難不受媒體影響。
媒體辦案這種現行的社會亂象,或許也是故事想諷刺的地方。
電影諷刺了這麼多社會亂象,那觀眾以後會更仔細去思考自己所獲得的資訊嗎?還是會依然繼續隨著媒體起舞?
這倒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社會上充斥著各種諷刺的作品,但被諷刺的事物卻總是存在著。
其五,神奇的愛咪
雖然只是稍微帶到,但還是有提到愛咪的父母以她為藍本,寫出了一系列很受歡迎的書籍《神奇的愛咪》。
當中比較令我有感觸的是有一本封面是愛咪與小貓咪的,尼克問愛咪說你有養寵物嗎?愛咪回說「寵物能更吸引讀者」,大概這樣的對話。
很多時候傳記迷人的部份都是虛構杜撰的,人們總是相信他們想相信的,即使是杜撰的也可以是他們信仰、捍衛的。
電影中有很多諷刺都在於「事實」與「呈現在眾人面前的狀況」是不相同的,會覺得是這個作品諷刺方向的核心思想。
控制欲
比起大多數題材描述的受害者都是女性而言,這部作品描寫的則是男性。
整部作品依然貫徹那個核心概念,事實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般,就像愛咪的前男友被控性侵(不是軟禁愛咪那個),這讓前男友之後二十年找工作都處處碰壁,但是從後來愛咪在科林斯豪宅內用酒瓶製造被性侵的假象,前男友應該也是被同一招給對待過。
女性在社會中的確是弱勢,愛咪巧妙利用這點達成一切她想要的目的。
小說中文*的翻譯「控制」帶出了愛咪的個性,她是個控制欲很強的女生,不過電影沒有表現出太多愛咪的控制欲,反而是她做出哪些行為有較多的描述。
*附註:中譯小說是2013年4月出版,電影在台灣是2014年10月上映,應該只是遵循小說的翻譯名稱。
或許沒有遇過恐怖控制欲情人的觀眾比較感受不到,僅從電影中感受到的部份而言,愛咪會決定尼克的穿著(要打哪條領帶)、愛咪把百萬金額借貸給父母並未與他商量,但會限制他的消費(買電玩)、想掌控尼克的生活(會想參與尼克所有的活動)。
看電影時著實讓人捏了一把冷汗,人都會希望情人相處間是有種信任的,有些自由的;
控制的行為會讓對方感覺失去自由而不自在,因為沒有信任而逐漸失去愛的情感。
在真實狀況中,恐怖的不會是男人,也不會是女人,而是傷害他人卻不覺得有錯的心態、為達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的行為。
作者: 闕小豪
【Mr.闕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