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看見台灣》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可否認的是,《看見台灣》之所以造成話題,有一部份的原因在於「愛台灣」的政治正確性。好在齊柏林用一種非政治性的超然角度看台灣,你會發現那些無謂的政黨紛爭以及撕裂性的政治語言,在與大地對話之後,竟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以高空拍攝的角度介紹台灣的電影呈現方式,導演齊柏林並非第一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高雄的某個遊樂園裡面,就有一個《飛越台灣》的飛行模擬電影,不但是以空中攝影的方式拍攝,而且觀眾一坐定位之後,椅子會飛離地面,讓觀眾腳踩不到地,模擬乘坐滑翔翼在台灣上空飛行的臨場感,甚至椅子還會「隨風搖動」,讓你有真的在台灣上空飛行的錯覺。由於我有相當嚴重的懼高症,當時幾乎是閉著眼睛看完那部短片,但是覺得如果這樣的構想可以發展成更有規模的電影在一般的電影院播放,應該會很棒!不久之後,《看見台灣》出現了!

看見台灣》是導演齊柏林花了近3年的時間拍攝而成的紀錄片作品,據說累計了400小時的直升機飛行時數,把台灣由北到南的美景全部入鏡之後再去蕪存菁,讓觀眾可以透過畫面看到「你不認識的台灣」。沒錯!很多人住在台灣幾十年,卻很少踏出居住環境,也沒機會看到不同角度的台灣,更想像不到從鄉村到城市、從山林到河川,台灣竟然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面貌。



既然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從空中拍攝的紀錄片,如果是有懼高症的人會不會覺得這根本是一部恐怖片呢?其實《看見台灣》跟我上面描述的遊樂設施不同,不會讓你的雙腳離地,也不會有那麼多刺激的橋段,而是透過高空拍攝的畫面呈現台灣的壯闊之美,卻又不會產生壓迫感或距離感,也不會讓觀眾感到太高不舒服,尤其是在呈現台灣美麗的一面之外,也同時拍出台灣醜態,再透過這些變色的山河帶出山林遭到嚴重破壞的真實情況,具體呈現環保議題,但可貴的是他不批判、不論斷,而是透過畫面讓你自己感受,所以不但不會八股說教,而且給觀眾保留很大的思考空間。

紀錄片本來是一種相當冷門的電影型態,但是從眾所皆知的紀錄片大咖導演楊力州帶起很多部賣座紀錄片之後,不但讓紀錄片脫離冷門印象,也慢慢成為可以被大眾接受的電影類型,同時更讓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導演開始嶄露頭角,《看見台灣》的齊柏林導演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一位,但既然這位「空拍大師」完全是以空中拍攝方式來呈現紀錄片素材,那麼勢必就要捨棄以「人」為主要觀點的拍攝角度,讓「大地」成為真正的主角,「人」在整個壯闊的大地山林之間反而顯得渺小,也藉此帶出一種謙卑自省的態度。



看見台灣》除了畫面如詩如畫以外,最精采的其實是配樂和旁白。原住民音樂的大量運用,搭上台灣山林畫面,呈現出非常在地的親切感,也透過音樂增強畫面當中的悠遠遼闊情調,而大量的感性旁白不但不會顯得囉嗦碎唸,而且配上吳念真那略帶台灣國語卻非常真摯的語調,緩緩的低吟著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讚嘆與疼惜,都讓整部電影畫龍點睛。

不可否認的是,《看見台灣》之所以造成話題,有一部份的原因在於「愛台灣」的政治正確性,這點從影片上映後造成許多政治人物都想沾上邊的現象,就可以看出這種政治正確性的意識型態,把台灣搞得多麼畸形,當政治人物都以「愛台灣」為訴求的同時,「愛台灣」的口號已經接近俗濫,好在齊柏林用一種非政治性的超然角度看台灣,這一連串空中鳥瞰的畫面不代表他高高在上,而是告訴你「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用不同的角度看台灣,你會發現那些無謂的政黨紛爭以及撕裂性的政治語言,在與大地對話之後,竟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作者:馬來魔 【光影隨想】

本期焦點-【v.423】 201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