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金馬影展】《她和她的小鬼們》被愛的感覺
《她和她的小鬼們》裡有好多「缺愛」的人,卻也有好多願意付出「愛」的人,一再釋放自身微小/偉大的力量,只為讓同樣孤單的靈魂明白那份「被愛的滋味」。
《她和她的小鬼們》講述社工葛蕾絲和她工作的中途之家「Short Term 12」裡收留的孩子們發生的連串故事。
(底下會提到些關鍵劇情)
《她和她的小鬼們》讓我憶起兩年前在金馬影展看過的《人間師格》,這兩部作品裡的「輔導員」角色(老師或社工),皆是一邊處理年輕孩子的困境,一邊檢視自己背負多年的心理創傷;兩部影片都有「說故事的人」,《人間師格》有個自卑的胖女孩,用相機和創作看世界,希望有人能看見與聽見其作品裡的聲音,《她和她的小鬼們》則有憤怒青年馬可仕、遭受家暴的少女傑登與曾經被父親強暴過的葛蕾絲等,不約而同透過創作(Rap、童話故事、繪畫)反映與抒發內心飽脹的痛苦與壓抑。
「故事/創作」是《她和她的小鬼們》的重要元素,既是心情闡述,也是生活態度的展現。
電影以葛蕾絲男友梅森的「拉屎」故事拉開影片序幕,內容荒謬好笑,結局卻落在嘎然而止的悲劇中(自殺);電影尾聲,同樣的場景與人物,梅森說了另一則故事,內容同樣有著「奇幻」色彩,不同的是故事中的主角並未死亡(自殺未遂),因此梅森的故事落幕後,故事主角的現實人生仍在持續上演與發展中.....;梅森的兩則故事,剛好體現生與死的差異,也讓《她和她的小鬼們》結束於不落俗套的正向樂觀精神上。
「我們對有些人來說很重要,可我們又只是與他們擦肩而過。」《愛在午夜希臘時》
《她和她的小鬼們》裡,葛蕾絲和不同孩子或她與男友梅森的互動,都讓我聯想起《愛在午夜希臘時》的台詞;我們都是過客(英文片名中的Short term,即是「短暫的、短期的」之意),都在某些人心裡留下深淺不一的記憶刻痕,那些記憶或許美好也或許不堪,一如葛蕾絲或傑登對父親的恐懼、馬可仕對母親的愛恨交織、或是有著自閉傾向的山米,對玩具(親人)的無法放手與不捨的焦慮等,每個角色都被某些「過客」傷害,導致他們「不知道正常為何物的生活是怎樣」,但他們卻也在與人的交往中(社工或同樣受過傷害的人),被安撫與安慰了,並創造出比家人更親近的信任感。
《她和她的小鬼們》裡有一幕戲讓我看的熱淚盈眶(好吧,我承認不只一幕戲讓我熱淚盈眶!!!!),深愛葛蕾絲的梅森帶著女友出席家庭聚會,當梅森跟養父母致詞時,他對養父母說:「謝謝您們,讓我知道什麼是被愛的感覺。」
《她和她的小鬼們》裡有好多「缺愛」的人,卻也有好多願意付出「愛」的人,一再釋放自身微小/偉大的力量,只為讓同樣孤單的靈魂明白那份「被愛的滋味」。
我之所以喜歡《她和她的小鬼們》,就在這份無私的付出。
「I think i am too. 我想我也會過的更好」葛蕾絲說。
《她和她的小鬼們》還讓我想起不久前看過的《愛在戰火迷亂時》,這兩部影片的女主角都面臨「成為人母」一事,然而外在環境與內在心境的混亂,令她們對自己即將成為母親一事感到不安與排斥,我會愛自己的孩子嗎?這個世界適合他們生活嗎?我能夠成為一個好母親嗎?
《愛在戰火迷亂時》的女孩學會接受與包容現實,給了自己與孩子一個走下去的勇氣與機會。
《她和她的小鬼們》的葛蕾絲則在與遭受家暴傷害的傑登相處過程中,正視自己與父親的不堪過往;對我來說,傑登即是葛蕾絲的「過去陰影與未來希望」,傑登的遭遇和年幼時的葛蕾絲如出一轍,葛蕾絲鼓勵傑登挺身對抗父親,就是在鼓勵自己走出童年創傷陰影;傑登對懷有身孕的葛蕾絲說:「妳會是個很棒的母親」,便像是過去的自己(傑登/年幼的葛蕾絲)跟未來的自己(新生兒/新生活)做出承諾與信心喊話。
我想《她和她的小鬼們》的葛蕾絲不只拯救了傑登,也拯救了她自己。
作者:hatsocks
【香功堂-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