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賈伯斯》成就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


有些人看見可能,他卻創造無限可能;他,天生反骨;他,顛覆想像;他,看見未來,我們想成就不凡,就得冒險,夠瘋狂的人,就能改變世界,成就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


先不管是看的觀眾,是不是「果粉」(蘋果粉絲),名人傳紀一向難討得所有人歡心,在中國古代都是後朝文官,幫前朝寫史作傳,由推翻人的來執筆,寫被推翻的人,傳記品質跟精準度可想而知。



到了現代,就算是當朝權貴,或商業巨賈生前請文官或名作家執筆,甚至是當事人親自執筆,也一樣難討得便宜,寫的太好,可能落得纹過飾非,或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批判,寫得過於謙虛,當事人恐怕也不願隨之起舞。

有足夠篇幅揮灑的名人傳記文字版尚且如此,改編成電影,受限於時間限制更多的影音版,更是難以周全,所以還沒開拍前,導演跟編劇大概就心理有數,不管怎麼取捨怎麼轉換詮釋,作品完成後,不管拍得好壞,必然都要面臨批評的聲浪,不管這些評論是來自真實世界中賈伯斯的親人、電影中描述提及還存活在真實世界的相關人物、媒體、影評人還是一般的觀眾。



電影拍攝的金主,是來自一位沒有電影投資經驗的達拉企業家與出版商馬克‧休姆,編劇是該企業公司員工馬特‧懷特利(Matt Whiteley),根據賈伯斯的生平撰寫而成。

導演喬舒亞‧麥可‧史坦(Joshua Michael Stern)覺得「以我這個電影人來說,這件事非常有意思,有個完全是電影圈外的人,很想做點冒險的事,他沒待過這種環境,業界也沒有做過這種事,我也覺得這非常符合史蒂夫賈伯斯的精神。」

雙方經過幾次溝通便決定開拍,電影是「未經授權」的版本,電影著墨於未成名的賈伯斯,從年輕時代為「蘋果電腦」一路奮鬥的創業經歷,中間遭遇挫敗被迫離開,另闢蹊徑,又重回蘋果再創人生高峰的心路歷程。



電影搶先上映後,在電影中由賈許‧蓋德(Josh Gad) 飾演的真實人物,蘋果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也在看了《賈伯斯》電影片段後,在網誌發表文章評論,表示劇情與事實相差太遠,他批評電影中的賈伯斯性格太失真,反倒是劇中描繪自己的個性部份,還比較貼近現實。

沃茲尼克 26歲時和賈伯斯共同創業,他表示賈伯斯生意頭腦靈活,遊說專長研發的自己共同創業。但對於電影中把賈伯斯好的一面描繪得像是一位高瞻遠矚,具有「電腦改變社會」遠見的創業家,沃茲尼克表示,當年他參加了矽谷的「自組電腦俱樂部」,就獲得不少關於這方面的啟發,那並不是賈伯斯獨有的創見。

而且沃茲尼克和賈伯斯雖是早年的共同創業夥伴,但私交平平,他說兩人從未有過電影中的交情,沃茲尼克表示:「賈伯斯當時只想用我的發明快速賺錢」,他還刻意澄清年輕時從來不打領帶,「當時我們只是毛頭小子」,所以沃茲尼克並不推薦這部電影。



從上述的背景可以看出沃茲尼克的長才,只在科技的設計,賈伯斯則兼具了設計與行銷,一樣商品要大賣,商品好只是關鍵之一,懂得包裝才能讓普羅大眾心甘情願掏錢,所以兩者在年輕時思考本質與天賦長才的差異,早就註定了日後分道揚鑣的命運。

如今經過人生歷練,沃茲尼克當然早以明白行銷的重要,如果他跟賈伯斯的私交平平,現在又是暢銷傳記「賈伯斯傳」為本的電影顧問,雙方各為其主,沃茲尼克會有那樣貶低的評論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預料之中。

應該沒有人天真的認為他只是單純的義務相挺,在兩部電影都希望能吸引觀眾的eyeball關注時,等同兩樣商品在市場上競爭,後發品牌失了市場推出的先機,自然要想盡辦法拉抬自己的聲勢。

這其實很有趣,因為不論遠近親疏,不管是不是「果粉」,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個自己描摹出的《賈伯斯》,即便是花了很大的時間,去寫出暢銷傳記「賈伯斯傳」的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該書其實還有一位共同作者 Dylan Baker)都不敢輕言他有多深入了解沃茲尼克,那些斬釘截鐵地說「賈伯斯看了這部電影,會氣到從墳墓爬出來抗議。」的網民,還真不知有何憑據。



那讓我聯想到一個笑話,「紅樓夢」問世至今,多少打著旗幟自喻為紅學專家的出書寫文,從各個角度分析「紅樓夢」裡的人物、個性、前世今生、服裝、建築等等,務必提出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論說觀點。

有一年「紅學大會」又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紅學專家個個當仁不讓,爭相發表議論,辨得面紅耳赤,非要爭個青紅皂白方肯罷休。

突然一陣清風掠過,所有人全部昏睡入夢,只見夢中有一人身著古代服裝,儼然就是曹雪芹本人再世現身大會現場,他很和善地坐在一旁,繼續聽著會議上的紅學大家爭辯喋喋不休,後來終於有人忍不住了,前來跟曹雪芹請益,希望他能給出個裁定,證明誰說的才對。



結果曹雪芹在夢中微微一笑,回答說「我還以為你們在討論別的小說家呢? 因為你們長篇大論裡說的,都是你們自以為的真相,根本與我無關啊!」一句話不慍不火,卻清楚地搓破所謂紅學專家走火入魔,矯情造作的模樣。

這也印證了人人自以為懂得的《賈伯斯》,其實都只是「瞎子摸象」,摸到了哪裡,就以為是那裡,摸到了一部份,就以為代表全部,其實都是以偏概全,對賈伯斯本人、傳記到改編的電影反應都是如此。

或許也因為電影只有短短兩小時的長度,卻要講出20年的賈伯斯的人生輾轉起落,所以整部電影節奏飛快,以跳躍方式呈現,在敘事與剪接上,顯得有些急促紛亂,如果對賈伯斯與電腦產業發展不熟悉,或一無所知的觀眾,對電影中一些時間點,的確會反應不過來。



劇本編寫的流暢度,也的確有瑕疵,像是關於賈伯斯創立NeXT和皮克斯(Pixar)的部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電影在關於賈伯斯創業生涯與個人私生活之間,好壞比重的取捨之間失衡,讓整部電影中的人性衝突,顯得太過戲劇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扮演主要靈魂人物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除了形似之外,也的確是下了功夫去揣摩,基本上在演員的本份上,他可是交出了一份誠意十足毫不含糊的成績單,儘管過往的他,在演藝生涯上,從來沒被歸類在實力派的演員範疇裡,但也因此讓人看見了他的用心。

其實電影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時間點轉折,跟每一段關係撕裂的背後,都蘊藏著賈伯斯創業與人生歷程的轉折關鍵。一個人在漫長的人生中,多少都會因為生命與社會歷練,所遭遇的人事物而有所演變,電影中賈伯斯人生的悲喜哀怒起伏,個性與言行的轉折,不管是天生,還是後來的遭遇使然,變與不變之間,都只是在說明他所處的世界裡,不是一片風平浪靜的真善美,尤其是在極端競爭的商業世界裡,溫良恭儉謙,對虎視眈耽的豺狼虎豹般的掠奪者,只是示弱的平庸,自然不會是賈伯斯的選項。



賈伯斯的成功,來自很多因素的綜合,其中一項對細節的要求,所謂「魔鬼就藏在細節裡」,能戰勝細節裡的魔鬼,自然就能從眾多優秀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賈伯斯對細節的要求,在電影的情節中,也透過一些故事被充份展現,令人印象深刻。就像蘋果首席設計師強納生伊夫(Jonathan Ive)所說,蘋果設計的東西是要從人的『心』出發,貼近人心,就能力量無窮。」

有人說電影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詮釋出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個性過於偏執、霸道、冷酷無情,其實那是從一般芸芸眾生,從對已逝者不捨的角度的感性,卻未必是真實的反映。

從電影中也看到,身為創業者,賈伯斯要承擔的巨大競爭壓力,以及不為外人知的堅持與執著,英特爾的創辦人之一安迪·葛洛夫(Andrew Stephen Grove)曾說過一句名言:「只有偏執者才能生存Only paranoia can survive.」,也印證了創業維艱,在聽取建議跟做出正確判斷之間,永遠是每位創業者的挑戰,聽來聽去到最後只能相信自己的偏執勇往直前。

這也說明了身為創業者,都要面對「眾口爍金」,但未必有助事業成功發展的建議,以及「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成敗都要自己承擔的天生宿命。

任何人再怎麼追求完美,人的本質都有良善與陰暗的兩面,賈伯斯自然也不例外,身為全球科技龍頭競爭者,要面對的敵人何其強大,以近期風靡日台的電視劇「半澤直樹」,描寫小員工反擊上司的心機路為例,都可以想像人性何其複雜,身為小員工都要面對如此的人性醜陋。



電影《賈伯斯》中所描繪的陰暗面,可能不及真實世界爭鬥的百分之一,連這樣都有人能發文批判,如果不是對市場競爭下的人性明暗面,故做天真無知狀,不然就是純粹想以刺激的文字標題,吸引讀者閱讀而已。

賈伯斯是一位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東西的人,也因為知道甚麼樣的堅持,才能攀上成功的高峰,所以面對反對者的強攻,他的堅持不退讓,只是一種本能的防禦。

電影中呈現賈伯斯談判時的自信,凡事追求完美毫不妥協的精神,以及散發出激勵人心的一面,是他善的極致面的展現;相對的在電影中,所展現的霸道、冷酷的一面,也只是創業者必然的心路歷程,以此批判本片是醜化賈伯斯的網路評論,也真的是言重了。

賈伯斯一生已然蓋棺論定,哪會是一部電影就能輕易否定他的畢生功蹟,還讓他氣到從墳墓中起身? 一如導演喬舒亞‧麥可‧史坦(Joshua Michael Stern)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提到:「你以為你知道賈伯斯的故事,那這部電影就要顛覆你的想像!」

作者:SJKen 【暗夜流光】

本期焦點-【v.416】 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