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怎麼了》引發討論話題作
這類以校園屠殺事件為題材的電影可以拍得很血腥,但《凱文怎麼了》採取了較含蓄的手法,避開了直接的血腥暴力,利用偏暗紅的主色調,以及接連出現的紅色畫面,營造陰深冰冷情緒,純以氣氛恫嚇觀眾。
兒子成魔,這是先天決定,還是後天影響,這是科學哲學問題,也是《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企圖帶出的問題。
Eva(Tilda Swinton飾)是自由旅遊作家,在一次旅程中與男子 Franklin(John C. Reilly飾)發生關係,其後結為夫婦,並誕下兒子Kevin(Rock Duer / Jasper Newell / Ezra Miller飾)。嬰孩出生本為家庭帶來歡樂,但Kevin的到來,對Eva來說卻是災難開始。Eva對於Kevin從小到大凡事採不合作態度感到極之苦惱,儘管曾多次嘗試修好關係,但始終不得要領,且還愈行愈遠。更不幸的是,Kevin把仇視母親的情緒轉移至社會群眾,最終幹出令人髮指的校園大屠殺,二人一同陷進萬劫不復之地。
描述如此一個社會事件,導演Lynne Ramsay不甘於平凡,捨棄寫實的平鋪直敘,採用倒敘式古今穿插比照的方式,以屠殺事件為分水嶺,藉不同事件概略交待事件的後果與前因,一邊廂描述作為母親的 Eva 在兒子犯下彌天大罪之後,承受社會對她毫不留情的責難攻擊時的應對和反應,另一邊廂重塑從兒子出生到入獄之間,兩母子的相處情況。技術上,整齣電影無論在色彩鏡頭運用,以至故事剪接等各個方面,都達至出色水平,電影整體一直散發出一種不落平凡的新鮮感。但個人認為,這種偏向「技術流」的拍法是有點玩過了頭,首先生活片段過分零碎妨礙觀眾掌握故事脈絡,較難投入;再說過多的賣弄,也可能大幅削弱社會事件的真實性和震撼力。猶幸故事本身極具爭議性,當中折射出來的社會問題容易引起共鳴,容易引起討論,為電影增添話題性。加上演員表現落力出色,綜合來說,整體表現還是令人滿意。
如此一類社會議題電影,大部分會在加害者或被害者任何一方或雙方著墨,比較少從加害者親屬入手,《凱文怎麼了》就是小眾一類。整個故事,都是從加害者母親的視角出發,從Eva的角度去看Kevin這個「不肖子」,尋找悲劇發生的原因,承受悲劇發生後普羅大眾對她作出的種種不公平待遇。為了加強代入感,導演還刻意加入不少主觀鏡像,讓觀眾以第一身角度,感受主角被受害人家屬痛斥排擠的難受感覺。
為了提升神秘感,增加話題性,電影還避開對Kevin作心理描寫。Kevin叛逆的原因,無論在Eva抑或我們觀眾的心目中,都是一個謎。螢幕裡Eva的堅持,螢幕外我們的繼續觀看,就好像一起查根究底。雖然導演最終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答案,但細心從閃回的生活片段中,我們大概可以找出 Kevin 對抗母親,繼而發展出變態人生觀的點點端倪......
‧Eva與Franklin發生關係前曾問是否安全(大概指會否懷孕),這表示雙方並沒有生孩子的準備;
‧Kevin出生沒有為Eva帶來喜悅。嬰孩的啕哭,更被Eva視為對抗。她寧願走到工地旁被隆隆作響的鑽地聲狂轟耳膜,也不願意聽到自己親生兒的哭叫聲。這就是她跟兒子生出嫌隙之始,也反應出她對這個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而來的兒子的態度;
‧Eva前往探監,Kevin沒說話,只不斷的咬手指甲,將指甲整齊地排列枱上;Eva 回家,吃著混入蛋殼的奄列,將一塊塊的蛋殼從口中拿出來,也是整齊的放在桌子上。這正是兒子學習母親的證據;
‧Eva帶Kevin到小型哥爾夫球場,看到身後一群肥胖女士忍不住譏諷挖苦。由此可見,Kevin的乖張暴戾,部分是從說話刻薄的母親身上學習回來的。
從上述片段來看,Kevin的偏激,或多或少是受母親所影響。Kevin犯罪的根本目是惹人注目,這或許反映了他自小缺乏適度關懷的真相。若按此推論,Eva便會成為校園慘劇的始作俑者,那麼群眾唾棄她便變成理所當然,合情合理。奈何她在事件後所遭遇的冷酷對待,諸如無故被人打臉,屋子被潑紅漆,路人蔑視,男同事求歡不遂出言侮辱等,這種種都顯示她是受害人。誰是誰非,根本無從判定。究竟她是否需要替兒子犯下的錯而承擔責任?沒人知道。但可以肯定,這不會是她一個人的責任。起碼,那位出了問題不是懷疑妻子患精神病針對兒子,便是責怪妻子疏忽照顧的父親,那位一直沒關心妻子感受的丈夫,是要負責的。
這類以校園屠殺事件為題材的電影可以拍得很血腥,但《凱文怎麼了》採取了較含蓄的手法,避開了直接的血腥暴力,利用偏暗紅的主色調,以及接連出現的紅色畫面,營造陰深冰冷情緒,純以氣氛恫嚇觀眾。戲中不斷出現的紅色物事,不管是蕃茄醬抑或屋外的紅色油漆,除了散發血腥味道,也代表罪疚。Eva一有空便到屋外洗刷紅漆,就好像替兒子洗刷罪孽。
電影的兩個主要人物,演母親的Tilda Swinton演得很出色,把一位殺人犯母親演得淋漓盡致。她面對兒子,過往是無奈,更多是忿怒。事件發生後,她表現出來是失望,更多是內疚。面對群眾,她像是負傷野獸,萬般不願意卻要負隅頑抗,為兒子這位僅存活的親人苟且偷生。演兒子的演員有3位,演嬰孩的Rock Duer 出場不多,但其俊俏面孔令人印象深刻。演兒童Kevin的Jasper Newell很出色,與母對抗的叛逆表情,基本上跟《天魔》(The Omen)的Damien沒兩樣。演青年Kevin的Ezra Miller戲分最重,表現也最好,他深冷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憟。而他不時做出那個嘴唇微顫的仇視表情,明顯是承繼自演兒童時期的Jasper Newell,這是導演悉心安排,配合演員細致演出的優良產物。
最後,我想分享Kevin一席話,一席能反映社會真像的話。他說:「I mean it's got so bad that half the people on TV, inside the TV, they're watching TV. What are these people watching, people like me?」這就是說,人們表面齒冷他的所作所為,內裡卻期待他這一類人出現。香港社會也就如此,我們不是經常聽到群眾義正辭嚴地斥責媒體誨淫誨盜,但那些被讉責的報章雜誌依然大賣特賣,讀者依舊看個不亦樂乎。
Kevin殺人,他爸他媽有錯,我們也脫不了關係。因為,大家都在期待Kevin出現。
作者:鄒小糖
【電‧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