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昨日的記憶》記憶的意志與表象


從社會問題切入的《昨日的記憶》,可以看出台灣電影的現在及未來,值得喜歡國片的觀眾買票進場支持。電影獲益將全數用於關懷失智老人問題,則是電影以外的另一個美好。

除非是真的糟糕到很難讓人有愛,否則國片一直都是我個人片單首選,這無關乎什麼愛台灣之類的理由。我純粹認為:如果我們自己就能拍出好電影,為什麼要看外語片?當然,身為一個假文青,也相當慶幸國片在經過一陣低迷之後,眾多導演開始慢慢懂得什麼叫拍電影,懂得從「人」著手架構作品,說一個大眾聽得懂的故事;而不是拿顆西瓜擺在我的眼前,再來怪我不懂藝術的狗屁浪漫。


對於《昨日的記憶》,我可以說這是一部好電影,但卻不一定是好看的電影。電影本身的好,在於延續了國片對議題的操作,更同時能讓觀眾看見導演的思維。四個導演較勁似的把玩各自的思想,看的我無比痛快。不一定好看的原因,則是因為這樣的題材很難拍出趣味性,四個導演試圖呈現意識風格的拍法,更讓電影偏離親民的大眾路線。

有別於在《茱麗葉》當中,三個新銳導演演繹了三段戲劇張力頗強,又各自帶有趣味性的作品,《昨日的記憶》平均每部15分鐘的短片,比起《10+10》更有表現空間,四個新銳導演像是火力全開一般,玩著自己手上的導演棒。我們可以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運鏡,看到諷刺意味強烈的鋪陳,看到笑中帶類的悠長哀傷,四部短片各自詮釋著不一樣的風格,看下來其實相當過癮。

四部電影一字排開,各有各的醍醐味。做為開場片的《迷路》相當重拍,畫面張力遠勝於情節。相較於《迷路》的孤芳自賞,接續其後的《阿霞的掛鐘》及《我愛恰恰》以劇情出發,又壓著不一樣的底韻。壓軸的《通電》,原是我最期待的作品,卻沒拍出期待中的美好,不上不下的呈現方式稍嫌虛浮,做為壓軸卻無法給觀眾深刻印象。


在《迷路》當中,姜秀瓊玩的相當盡興,雖然呈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卻缺乏一個連貫的故事,部分鏡頭也偏向流於意識,挑戰觀眾的理解力。導演從病患家屬的視角,詮釋親人失蹤的焦躁跟不安。張震演的用力,從表情到暴躁的行為表現,都十分到位;相較之下,隋棠的角色定位就我來看,反而變得薄弱又缺乏價值,似乎只是為了填補15分鐘的片長,以及表現出近距離面對特寫鏡頭的大無畏勇氣。

陳芯宜透過《阿霞的掛鐘》,以失智老人為主題,玩的卻是都更議題的城市記憶,將阿霞停留於三十年前的記憶,跟即將消失的都市印象相對照,簡單卻透著大器的觀點。最後一個長鏡頭畫面,切割出都市跟廢墟的新舊之間,不斷傳來的車輛運行聲,讓觀眾容易將視角停留於繁華的區域,對於廢墟中的孤單老人身影,又有多少人注目,目光又停留了多少?

我愛恰恰》的溫馨美好令人動容,何蔚庭延續《10+10》當中觀察老年人的細膩視角,透過丁強跟馬之秦兩個硬底子老派演員,詮釋出一個記憶與遺忘的愛情故事。無特別的劇情爆點,也不需要華麗的場景,流水帳般的紀錄,透過老演員的表情就是最佳的詮釋,丁強一句「我什麼都不怕,就怕忘記我老婆。」是全片最感人卻也哀傷的台詞。現實與復古穿搭的美感,令我回想起《10+10》當中的《小夜曲》,又更有味道。

原先相當期待沈可尚的《通電》,但全片除了郭采潔這個亮點外,劇情跟拍攝方式都無法令人印象深刻,失去記憶的老人,背負著孫女留存在手機當中的記憶,那美好的留念對照電影的情節反而透露著諷刺。只是,在諷刺的情節上,表現的卻也是現代忙碌生活,許多人不得不的無奈。相較之下,沈可尚的《通電》雖然力道稍嫌不足,但在面對失智老人的問題之上,卻選擇了真誠的下筆方式。

四部短篇輪番上陣,是相當輕鬆的觀賞方式。不似《茱麗葉》各短片本身就片長較長,也不像《10+10》看到最後根本忘了還剩幾段,在觀看與倒數的同時,不知不覺一小時多的電影時間悄悄結束。

四個導演、四部作品的呈現,觀眾自然也有喜好的差別。就我的角度來說,《我愛恰恰》的溫馨及《阿霞的掛鐘》的諷刺,是觀賞當下最吸引我的作品。但在經過消化之後,《迷路》重拍的衝擊卻令我回味無窮,張震崩潰似的演技,幾個分段最後的台詞都讓我印象深刻!至於血淋淋表現出現實的《通電》,問了同時觀賞的友人,幾乎都沒有愛;究竟是無法投其觀眾所好,還是人都無法接受無奈,是一個相當值得玩味的問題。

從社會問題切入的《昨日的記憶》,可以看出台灣電影的現在及未來,值得喜歡國片的觀眾買票進場支持。電影獲益將全數用於關懷失智老人問題,則是電影以外的另一個美好。

作者:ryuichiru 【小嚕:迷路飛行。】

本期焦點-【v.334】 20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