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寬廣而欠深度
相對談及南京大屠殺時一堆冷冰冰的數字,《金陵十三釵》微觀地以一個美國殯葬師和兩群出身際遇迴異的女子,簡明扼要地透過他們的悲慘遭遇,從較有人性的角度,替這起歷史悲劇作了有血有肉的補充。
如果你簡單問我《金陵十三釵》好看不好看,我會二話不說地回答「很好看」,而這片子也是個人認為張藝謀近年來最好的一齣電影。但要列為經典,看來還未是時候。
《金陵十三釵》作為商業電影,其寬廣度十分充足,片子包含元素包羅萬有,既有激烈的戰爭情景,也有催淚的悲壯場面,動作、情色、血腥配以簡單易明的故事情節,徹頭徹尾的荷李活大片格局,娛樂性豐富,146分鐘,轉眼間便過。奈何此片也承繼了荷李活娛樂大片的缺點,對人物描寫刻畫過於表面草率,未夠深入,而「包羅萬有」的格局也使電影失去焦距,支節過多,致主體變得模糊,未能突出。這樣抓到鹿子不懂脫角,確是有點可惜。
《金陵十三釵》之所以好看,在於張導能巧妙地運用人物角色和場景的反差,以強烈的對比,來突顯衝突的激烈性,營造戲劇效果。中、日軍人的強弱懸殊;純潔的女學生,與妖豔的秦淮河女子;唯利是圖的殯葬師約翰,與堅守教會的小雜役喬治;負隅頑抗的士兵領袖,與貪生怕死為日本人服務的漢奸;前面驚呼狂奔的女學生,與後面猙獰邪笑追逐的日本兵;槍林彈雨的南京街巷,與肅穆平靜的教堂......這種種構成了強與弱、動與靜、善與惡、純潔與污穢的強烈反差,不同的鮮明對比放置在同一時空裡,建構出充滿矛盾和衝突的場合,以此推動劇情,不難達至激盪人心的效果。
那群衣衫不整的秦淮河女子,放浪成性,滿口髒話,與另一群未經世故,身穿校服的純潔女學生,確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將整個故事放在她們身上,確是上算。女學生從教堂的七彩窗戶,窺視那群秦淮河女子亂七八糟地強闖教堂這塊聖潔之地時,對她們嗤之以鼻,其後更因為不許這些「污穢不堪」的女子使用廁所以爆發道德衝突。一顆從窗外射進女學生頸項的子彈,令大家覺察到,人之於戰爭,根本沒有等級差別。其後女學生為了不牽累那群她們原本看不起的女人而不進地窖,獨力面對兇暴日軍,這情節除了成為「十三釵」日後充當替身的鋪墊,也表明了人生而平等,本無貴賤,不管是弱不禁風的小女生,抑或是社會地位低下的秦淮河妓女,面對危難,其實也可以拼發出捨生的道德勇氣的。
自那一幕開始,電影中各路人物也出現了心理上的變化。女學生與妓女化敵為友,不再敵視對方;美國殯葬師約翰(Christian Bale飾)也從一個圖利小人,一躍而成為保護一眾女子的黑衣騎士。女學生與妓女的心理轉變較為簡單,描述的篇幅也相對充足,算是來得合情合理。反之對約翰的心理描寫,便略嫌過於貧乏而突兀,不夠深刻。前一陣子聽見槍聲會掩耳逃命的他,卻突然穿起神父袍,走到喪失理性的日本兵面前厲聲疾呼,這種對人物缺乏心理描寫的巨大轉變,確是欠缺說服力,有點令人無所適從。
事實上,電影對「十三釵」良心覺醒,最後慷慨就義的心路歷程,也做得不太足夠。如前述,女學生救她們一命的情節,是後來故事發展的一個很好的鋪墊。奈何要十三人替一些毫不相干的人去死,僅存動機,沒有一些強而有力的原因,是不足夠的。在這方面,張導也作出了若干安排,例如那一場兩位好姐妹被日軍殘殺的戲,以及女學生企圖集體自殺的事件,都是一些將「十三釵」推向死局的一些外在原因。可惜的是,要替別人死,還要預視自己將受殘酷對待,怎麼可以連一點心理掙扎也沒有?這一點,跟描寫約翰心路歷程的問題,是如出一轍的。
同樣問題,也發生在描寫配角的篇幅上。基本上,電影中所有日本兵都是邪惡化身,唯獨由渡部篤郎飾演的長谷川大佐是例外的。電影中,這名日本軍官相對地「善良」,對約翰和女學生們都彬彬有禮,還會向他們道歉和提供「保護」。其後他再次出現,要求女學生作「慶功表演」,這一處其實包含了很多可供塑造的戲劇元素。他,究竟是軍令難違,滿心不願意,抑或是早有預謀,為的只是保存女學生的處子之身?這一點,電影沒多加描述,可供觀眾了解的線索亦不多。在我而言,這是白白浪費了一個可供塑造且充滿矛盾性的好角色。
而上述問題,大概與導演在取材時太過顧慮娛樂性有關。電影不乏激烈戰爭場面,當中尤以李教官(佟大為飾)以一敵百,最後壯烈犧牲的片段,最為震撼人心。電影中對戰爭的描述確是悲壯(人鏈對裝甲車一節則過於矯情),出來的效果也相當好,很可觀。但偏向長的動作篇幅,卻大大減少對不同角色進行心理描寫的機會。結果,在欠缺合理篇幅描述下,便造成人物心理轉變過急的情況。
本片的主要演員,Christian Bale的表現實在好得沒話可說。電影放映期間,我兩度落淚都是因為他。他安慰將要到日軍軍營「表演」的女孩的那一場,以及最後跟喬治臨別說話那一節,那副有苦自己知,想哭哭不得的表情,極富感染力。基本上,他在前段演的那個約翰,就是他在《擊情手足》(The Fighter)中演的那個無賴過氣拳手。後段他表演得很壓抑,很配合角色,欠缺的,就是前述對於約翰從無賴變成騎士的一段充足的心理描寫。倪妮演的玉墨,單看造型外貌已知她是秦淮河女子之首,觀眾目光也很自然會落在她身上。玉墨這個角色個性不算複雜,悲慘童年遭遇是這些電影風塵女子必具備的條件,迎送生涯造就了不屈的個性,這名新任謀女郎表現算是有板有眼,而她滲透出來的騷勁,也看得出她在如何扮演風塵女子方面,下過不少苦功。
值得高興的是,張導在描寫南京大屠殺一件只要一提起便足以令全中國人咬牙切齒的悲慘事件時,採取了偏向人道主義而非民族主義的方向,表現的不盡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的民族性,而是作為人對於人的關懷和肯定,以及在危難時守望相助,捨己救人的道德精神。對於一個中國導演,能以如此角度,來闡釋一件只要單純從民族主義出發,便足以煽動十幾億人情感的事,這種從民族主義過度至人道主義的做法,確是難得(事實上,此片在內地上映後,就有不少內地觀眾對張導把拯救學生的重任放在「美帝」神父身上感到不滿)。
相對談及南京大屠殺時一堆冷冰冰的數字,《金陵十三釵》微觀地以一個美國殯葬師和兩群出身際遇迴異的女子,簡明扼要地透過他們的悲慘遭遇,從較有人性的角度,替這起歷史悲劇作了有血有肉的補充。看到電影中日軍如何殘殺我們的同胞先祖,固然令人憤慨,但像內地歌手韓紅那樣,在看完片子後聲言不用日貨,還要與日本人永世為敵,這樣充滿極端民族情緒的想法,似乎是白白浪費了張導的一片苦心。歷史的作用,是為後世反思,汲取教訓。在我們這麼一個仍然充滿戰亂饑荒的時代,我們要的不是要報復,不是要給日本人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我們要的,是電影中「十三釵」的那種犧牲精神。我們未必要捨生取義,但起碼,我們不要再挑起仇恨。
作者:鄒小糖
【電‧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