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鳳舞》唯有自己,才是主角
《龍飛鳳舞》結合以歌仔戲為骨,融合人生百味為肉,略帶一絲感覺親近的土味,在啼笑皆非中,反映出臺灣人最原汁原味的社會現象和艱韌個性。
我怎麼看待「看電影」這碼子事?Ans..又愛又恨的強迫症。
看電影是我生活壓力感到龐大時的最好良藥,哪怕一坐在位置上就是兩個小時。我也是樂此不疲。看電影及寫文,其實佔據了我目前生活中的許多時間,而且每次看完寫文過程中,我就會陷入莫名的「強迫症」及「自閉症」中,但對我這個每天幾乎快要24小時不夠用的人說來,看電影及寫作,真的是件既甜密又痛苦的事。
【我做戲一定要做到出人頭地】
近幾年來政府對於文創產業逐漸重視,時代改變及各種技術不斷推成出新,讓許多各種文化表演擁有愈來愈多的面貌和全新的詮釋概念,更注入了許多新一代的新血,使得原來可能被時光洪流淹沒失傳的文化技藝,反而殺出一條血路,不僅吸引更多觀賞族群,甚至也走上各大國際文化節舞台,表現亮眼。《龍飛鳳舞》結合以歌仔戲為骨,融合人生百味為肉,略帶一絲感覺親近的土味,在啼笑皆非中,反映出臺灣人最原汁原味的社會現象和艱韌個性。
受到春梅感動的阿義(吳朋奉 飾)決心洗心革面,重回戲班,重新訓練戲班班底,卻在戲班合併大局中陷在前妻與女友中動彈不得。無法上台感到迷惘的春梅出走印度欲尋求腿疾的解決之道,戲班逐漸重拾聲名,阿義最後選擇前妻或是女友?春梅究竟能否找回自身的定位和價值?繼續和志宏的婚姻並重新在舞台上發光發亮。台上台下都是一場好戲,他們怎麼唱下去?
將《父後七日》原班人馬用來打造《龍飛鳳舞》,王育麟導演再次成功地運用小人物說故事的功力,於劇中架起一個幕幕舞台,娓娓道來歌仔戲背後真實的演藝人生。相較於「父後七日」,王導在故事多線發展終而合一的安排上愈見成熟,使劇情流暢地進行的每個標點符號也清楚不少,稍嫌可惜之處應是為了維持這劇中劇、戲外戲的銜接完整,導致人物背景及內心轉折稍許脫拍,卻也不妨礙這電影的完成度。
真的必需提提在《龍飛鳳舞》中一人分飾兩角的郭春美,她是第16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地方戲劇--歌仔戲得主,亦被人譽為「最不可思議的小生」,《龍飛鳳舞》是她個人電影處女作,卻直接單挑大樑,分飾兩角,不僅將陰陽、真假、男女之氣質之分切割地清清楚楚,而在兩者轉換之間更見細膩,一身「小生」功力爐火純青,所有情感含蓄直接,於每個眼神中流轉,不以身段見長,卻賦予每個台上主角獨特的生命力,風采有目共賭。
而在《父後七日》裡表現亮眼的吳朋奉、張詩盈兩人亦是不俗,《龍飛鳳舞》兩人對手戲吃重,各顯其戲劇實力,互動過程中產生不少趣味,而吳朋奉在戲中扮演戲班長子 阿義,因其離婚背景交織對女友詩影(張詩盈)的追求,也讓人看見小人物對於感情衝突中的無奈及渴望心境;同是《龍飛鳳舞》中的靈魂人物,飾團長志宏的朱宏章老師,在劇場界更是大咖級人物,團長一角在劇中盡顯傳統臺灣男人受到上代父系社會教育影響,感情內斂卻需肩扛大局的心酸和堅持,其可愛之處在劇尾結束中盡顯無遺。
【演得好是藝術,演不好是垃圾】
如同國劇、布袋劇般,歌仔戲同是臺灣歷史發展上不可抹滅之記憶,記得童年時在三台晚間新聞前,總是希望半小時歌仔戲快快陪老人家看完,後面就可以一個人獨佔卡通時間,懵懂的孩提時期總是不解為什麼螢光幕上的角色為什麼要上這麼厚的妝及要唱那麼久的台語歌?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可能是歌仔戲於近期臺灣史最後一段輝煌時期;時代洪流變遷之殘酷,逼得原汁原味的文化表演若再不添入新元素,即有滅頂之災,近年來重新竄起的「霹靂布袋戲」、「明華園」都是最好例子。
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文化戲劇和宗教生活有著相互倚靠密不可分的關係,《龍飛鳳舞》一片帶我們看見世代間轉換的情感衝突和觀念矛盾,以及每個人在面對難以調和的矛盾中,內心無奈和堅持下所產生的選擇,一種「人生態度」;劇中阿義重回戲班狠狠訓練班底時罵道,「反正觀眾看的是免錢,你們就隨便,吃苦要當做吃補,演得好是藝術,演不好是垃圾!」,短短一席話卻道盡身為一個小人物對於自身的尊重,及對於理想絕不讓步的堅守;生命中許多時刻由不得我們做選擇,但仍得走下去,能否將生命經營精采,就看你願意吃多少苦,有多少本事?
【你沒有一天不在演戲】
戲,是人生最好的縮影。曾否思考過你究竟擁有幾重的角色?人生這場大戲箇中滋味唯有自己清楚明白,別人只是配角,相對的你也是別人舞台上的配角,這場戲唱下來究竟荒腔走板或是滿堂喝采?全賴你在一幕幕人生劇場裡累積出的智慧,背錯台詞,NG笑場不過是趣味常事,在一重重角色變換中,你演出的是誰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入戲七分,人生三分,笑看每刻浮光掠影,走出自己的路,演好自己,方是人生真本事。
作者:喬小夫
【喬小夫。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