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樹》 用華麗美學探討人性文明
泰倫斯馬立克獲得本屆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最新作品《永生樹》,是一部近年少見在藝術手法和內容主題上展現龐大企圖與姿態的作品。
泰倫斯馬立克獲得本屆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最新作品《永生樹》,是一部近年少見在藝術手法和內容主題上展現龐大企圖與姿態的作品,或許它有著一部坎城大獎得主該有的樣貌,但看完當下我覺得距離我過往對一部經典的期待還是有著些許的落差。
說不上我"看懂"了這部片,但不難找到個人切入的脈絡:對上帝的質問常發生於悲劇降臨之時,這部片首先帶出一個家庭成員過世的悲劇,接著以宇宙創生地球演化的影象直接探究感受萬物的源起,將個人的生命與悲劇和數億萬年的毀滅創造連結成一氣,再回到主角的童年來回顧個人生命與世界的開展,包括和父母間伊底帕斯 情結、美國五零年代中產階級郊區的回憶與氣味、和弟弟之間對比與對立的關係。這其間穿插著成年主角的回憶姿態,一直到最後在某種抽像的世界中和父母與過去的自己重聚和解,或說是和上帝的和解。
而串連起這一切的不光是敘事與情節,更多是在於影像、鏡頭與剪接,除了影片前段那一大段意識流的剪接之外,攝影更捕捉了許多細微的光影與人物的表情姿態,還有那不斷流轉有著奇怪鏡位的鏡頭運動。甚至那一大段在網路上被人戲稱Discovery或螢幕保護程式的宇宙創生動畫,我後來很驚訝地發現這大部份不是使用電腦動畫所做的,導演邀請曾做過《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的視效大師Douglas Trumbull來參與製作《永生樹》的視覺效果,企圖用傳統的特殊攝影方式來製造出有機的宇宙奇觀。
我想這反應出導演一貫在電影影像上的哲學,透過鏡頭捕捉自然複雜真實的吉光片羽,再透過剪接設計創造出屬於電影的節奏與空間。所以我們看到鏡頭所創造出的奇特視角,跳躍在不同的情緒與時間之間,橫跨數百億年從宇宙誕生到現代世界,從遙遠的星空到內心回憶的世界,從大爆炸到穿過樹葉透下來的陽光。這些都在電影裏串連起來產生了意義。而導演為這些畫面,尤其是電影後半段童年段落注入了很多的感情,呈現出許多美麗神奇的情景,不論是嬰兒的初生成長學步,兒童眼光中對母親的依戀、那撲鼻而來的童年氣息與回憶,而這些都伴隨著那不斷出現對樹與天空的凝視。或許這部電影有很多導演的自傳成份,就像是他對自已的童年與信仰的一次挖掘與回顧,重現他腦海中有如夢境般的影像。而我覺得《永生樹》在視覺上創造出的壯麗與炫目還遠勝過變形機器人互相打架的特效奇觀。
而導演對人性文明的批判與反省也潛藏其中,從後段童年段落中家庭衝突,我們可看出父子間緊張關係的背後除了伊底帕斯情結等關於權力與性的暗示之外,商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壓力體現在父親的強硬競爭性格之中,進而讓主角也開始學起用暴力來發洩與征服。而在現代的場景電影中只看到一棟棟的摩天大樓,雖然成年的主角沒多少戲份,但從兒時父親在商場上的挫敗,到兒子成年後也身處於其中,這多少有種歷史前後呼應的暗示。相對而言早逝的弟弟那種溫柔性格與藝術天份,則是他 父兄暴力性格的對立與超越,就如同父與母之間的衝突是主角內心互相拉扯的兩端,兄弟之間的對比也可視為是一個人的兩面。所以弟弟的逝去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在電影的脈絡下更是一種文明的悲劇。導演更讓遠自宇宙創生的時間跨度來包含這一切從個人社會到人類文明甚至是宇宙萬物的衝突,這給了那恐龍的段落不少解讀空間。
對我來說唯一的問題是,這部片從根本上就說得太多太滿了,當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呼讚嘆的的畫面不斷出現,缺乏呼吸空間之下很快地就讓人產生疲勞,而這 種在時間和距離的尺度上拉到這麼極端甚至是瘋狂的企圖,其內涵卻還是有如哲學教科書般的過於工整生硬。甚至那充滿在所有畫面中的濃烈情感,總讓我覺得是導 演過於沉溺而失去控制地收不了手,在詩意與矯情的交界中失去了準頭。那不斷重覆響起的旁白更是太暴力地引導並干擾觀眾的情緒。片中不斷出現門與窗的母題,讓最後成年的主角穿過一個想像中的門來到另一個世界,都顯得太過刻意。或許電影背後的宗教觀是讓我難以進入這部電影的主因。
不禁想到泰倫斯馬立克過去早期相對生猛的作品,或是十多年前那不若本片這般華麗但更多曖昧空間的《紅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甚至是讓我想到從前看過塔可夫斯基也是充滿意識流與自 傳式童年回憶的《鏡子》,以及《犧牲》中那令人震攝無比的生命之樹,這些都是電影藝術形式的高山,更不用說更多化意境於無形的經典,《永生樹》感覺只是個小土丘。不過本片在台灣托布萊德彼特之福得以相對大規模上映,還是效果極好的數位拷貝放映,而其視野企圖與極為美麗的畫面技術也都提供不同於一般好萊塢大片的美學價值,這些都讓《永生樹》仍然相當值得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