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特追求真愛的文化訪問白爛之旅
說好聽是文化差異,說難聽,芭樂特在美國就像一個無知的人,而他的無知,造成了很多白爛又白目的事件,所以,《芭樂特》中有不少笑點是很另類的。他的文化讓他認知中存在著一些性別歧視,如果你並不喜歡這樣的材料,其實也還不至於會不喜歡《芭樂特》,因為它還有很多別的。
《芭樂特》其實並非無中生有的一部片子,在英國有一個節目叫做《Da
Ali G Show》,由沙夏拜隆柯恩(Sacha Baron Cohen)演出片中三個完全不同的角色,芭樂特這個哈薩克人是其中之一,節目已經做了很多年,在美國也有播出,我沒有看過,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也都沒看過,因此我們都少了對角色的熟悉度。
沙夏拜隆柯恩真的很強,他自己本身是道地的英國人,如果你本來不認識他,看完《芭樂特》還真會以為他是純種的哈薩克人(雖然他在片中說的不是真的哈薩克語)。看過《Da
Ali G Show》的三個不同角色就更能見識他的本領了。有趣的是,這傢伙上脫口秀節目時,通常不是以本人的身份去接受訪問,而是以其中一個角色的身份,因此要看到沙夏拜隆柯恩的盧山真面目非常不容易。
當作從沒聽過芭樂特這個角色,直接看《芭樂特》這部電影也可以,它的故事和拍攝方式都不通俗,主角芭樂特是一個哈薩克記者,被派到美國製作一個文化專題,完全不同的風俗民情,加上沒見過大城市高科技的背景差異,讓芭樂特成為一個非常格格不入的人,但他天真的個性沒有讓《芭樂特》變成一部黑暗的文化衝突災難片,反倒成了誇張的文化對比喜劇片。
說好聽是文化差異,說難聽,芭樂特在美國就像一個無知的人,而他的無知,造成了很多白爛又白目的事件,所以,《芭樂特》中有不少笑點是很另類的。他的文化讓他認知中存在著一些性別歧視,如果你並不喜歡這樣的材料,其實也還不至於會不喜歡《芭樂特》,因為它還有很多別的。
它有非常限制級的內容,在芭樂特的老家,對妓女和人體都沒有任何的忌諱,當他把這些「家鄉味」帶到美國時,就有很刺激性(我是說,真的會刺激到「性」)的結果,沙夏拜隆柯恩和肯達維西(Ken
Davitian)有超大膽的全裸69式鏡頭(本來沒有要用這麼專業的詞,在寫文章時剛好和某專業人士聊到…),光是敢拍這種戲就很不簡單了。
它也有深入的內涵,芭樂特在美國沒多久就迷上了一個美艷明星潘美菈安德森(Pamela Anderson),搞不懂狀況的他,就這麼決定要娶她回家而無悔地從紐約直奔加州,一路上他認識了各式各樣的美國人,最後也如願得到了求婚的機會,不負眾望,他失敗了。可是他也學到了寶貴的一課,一味追求大家所崇尚的美好,太盲目,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美好。
這個過程雖然看來像是一段搞笑白痴之旅,其實感覺已經植入在其中。在芭樂特和胖妓女出去玩的那一段就讓我被很詭譎的方式打動,怎麼個詭譎法?當芭樂特最後送妓女回家,他沒有經典的句子如「You
complete me.」,而是告訴她「I would very much like to pay you for sex」,那時,我卻鼻酸了。
芭樂特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芭樂特》看似不斷地隨著他無俚頭的旅途進行,其實也是讓觀眾慢慢去了解他的人生觀,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被打動,打從那個時候,觀眾就知道適合他的是什麼。
《芭樂特》不走大感人路線,笑完八十分鐘的電影之後,沒有留下未乾的淚痕,或許是對文化的不熟悉,或許是對角色的不熟悉,少了看了影展片的沉重,倒是有種看了惡搞片的輕鬆。